2019年11月21日上午,我院于江安校区文科楼一区311会议室举行了“立德树人”教学经验分享会。
此次分享会由我院王红教授与谢谦教授主讲,参加分享会的有我院党委书记古立峰教授、周裕锴教授、孙尚勇教授、张朝富副教授、何江南副教授、卢迎伏副教授、韩江华副研究员、张淘老师、戴路老师、寇淑婷老师、欧阳月娇老师、袁昊老师、吕雪瑞老师等。分享会由我院副院长周维东教授主持。
在分享会上,我院党委书记古立峰教授肯定了这种面对面进行经验交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说,古代文学教研室人才汇聚,前辈教师的分享有助于优秀教学经验的传承延续,并树立起教书育人和传道授业的榜样。他强调,从国家到学校,“立德树人”都是重要的教学要求,而“德”在当下则应有三个面向——政治思想好、道德品质高尚、专业能力突出,只有实现这三个方面的“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才能达成“树人”目标。
王红教授在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时,以当前的一些网络现象为切入,强调了人文教育和理性引导的重要性。在她看来,“立德树人”的“立”,首先应当是“立”自己,教师也应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体魄。回顾自己的教学生涯,她说,“做了三十三年教师以后,我自己认为这个职业选对了我,我也选对了这个职业”。
王红教授认为,“成全自己”是她教学生涯中的一个重要感悟。她在分享中谈到不少与学生相处的经历,并表示自己跟学生的接触也对她与孩子的相处颇有助益,使她懂得如何恰当地与女儿交流沟通。于她而言,在“老师”和“母亲”这两个角色之间的转换非常愉快,而且能够两相获益,即:能够以父母之心对待学生,以老师之心对待孩子。同时,在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时,自己也能获得一份慰藉;在与学生的相处交流中,自己还能不断学习、获得成长。
分享会上,王红教授还专门谈到了“人生需要一些细节”。通过回忆与学生之间的一些点滴经历,如教导学生如何规范邮件用语以及鼓励他们以实名提意见等事,她生动地阐述了老师在细节上对学生的引导会对他们产生深远影响的意义。“我们的一言一行就可以让学生们懂得何谓人文”,这即是“言传身教”的真谛。
对于“到底要不要批评学生”这个问题,王红教授表示,对学生真实存在的一些问题,该“批评”时还是要“批评”,但应注意方式方法。她借助自己在古代文学课上协调选课生和旁听生关系以及处理一次期末考试问题这两件事为例,强调老师在必要时指出学生问题并进行引导,实则有益于学生成长成才。
谢谦教授在分享中回忆起了自己刚入职时的情形,并表示很荣幸来到了一个非常优秀的集体,前辈同侪的治学和为人也深深地触动了自己。他谈到,老师们虽然风格各异,但又发自内心地互相欣赏,使自己也能见贤思齐。接着,他讲述了自己与王红教授相处的一些经历,并称其为自己的“博导”,说在王老师的带动下才开始接触博客。谢谦教授的分享突出了集体融洽和教学合作的重要性。他表示,通过编写教材等教学合作,自己在教书育人上也得到很大提升。
此外,谢谦教授还分享了自己曾任中文系副系主任期间与王红教授一起负责学生工作的经历,并强调教学也应符合一代代学生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之外,谢谦教授也与同学们进行了许多互动,比如在他的讲座中,不仅包括文学艺术,还涉及求职择业和爱情婚姻等话题探讨。
在谢谦教授看来,选择一种职业,也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选择在高校成为一名教师,是我自己人生的一种选择,感觉自己也乐在其中。”通过课堂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许多学生,于他而言也有一种成就感,在讲台上和职业中尽心尽力地去教学,就会无怨无悔。
听完两位教授的经验分享,在场的不少老师也讲述了自己的一些感受和想法。如周裕锴教授认为,“言行一致”对老师来说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如果所行和所言不相匹配,那对学生来说实则是一种“伤害”。何江南副教授在会上提及老师间的互帮互助,他说,王红教授就曾经主动把自己的备课讲义分享给他,直至现在,这些讲义仍是他备课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张朝富副教授谈到和王红教授一起录制慕课的事:“这件事要付出大量的精力,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件事呢?王老师说她一直在成长。”他认为这样新鲜的尝试其实很有必要,面对学生这样一个非常青春的群体,老师们只有知识是既有的、先学的,但与学生的沟通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需要有效的连接。
参加此次分享会的青年老师也先后讲述了与王红教授、谢谦教授相处及学习的诸多经历,他们分享了各自不同程度地在两位教授身上学到了教学和为师的经验。
分享会结束前,副院长周维东教授代表学院对王红教授、谢谦教授几十年来对教学的投入与付出致以崇高的敬意。他说,希望通过教学经验分享会,让学院年轻老师能获得方法借鉴和精神引领,使“立德树人”教学经验得以传承与光大,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做出贡献。
文字 / 林丽 雷思远 张诗萌
图片 / 林丽 雷思远 王北辰
编辑 / 林丽
责编 / 操慧 袁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