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院、出版学院)!

行政管理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政管理 > 学院新闻 > 正文

现场回放|我院举行第十一届 “ 许川新闻奖 ” 线上评审会

发布时间 :2021年01月26日 浏览量 :

2021121日下午14:00-18:00,第十一届许川新闻奖评审会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文科楼一区311会议室举行。遵循学校防疫要求,此次评审会采用学生线上答辩,评委线下评审的方式进行。

评审会议由我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张莹老师主持,与会评委有:丰德企业管理集团理事长许晓舟,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陈焕仁教授,我院博士生导师、原新闻学院院长邱沛篁教授,我院新闻传播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蒋晓丽教授,我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操慧教授,新华社四川分社经济新闻部主任、主任记者陈健,四川日报全媒体首席编辑黄志凌,腾讯区域副总编辑魏恺。

按照“许川新闻奖”的申报程序和相关要求,我院本、硕、博阶段共32位同学参与申报,参评学生的专业覆盖面广,包括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汉语言文学等。

评审会开始后,每位申请人依次展开五分钟的答辩,展示个人新闻实践经历和代表作品,分享专业学习和实习过程中的心得体悟。每位同学展示完成后,由评委老师现场围绕同学们的实践进行提问和点评。展示答辩中,同学们丰富的实践经历和各具特色的新闻作品得到评审老师们的充分肯定。

2020年,既是全国人民心手相携共同抗疫的一年,也是脱贫攻坚工作的收官之年。期间,我院积极响应号召,通过多种方式投身抗疫助学,助力脱贫攻坚。同学们发挥专业优势,用镜头和文字讲述抗疫、扶贫故事,传递温暖感动。此次"许川新闻奖"参评作品的内容,既聚焦扶贫”“抗疫”“污染防治等重大选题,也涵盖深度报道、新闻摄影、时效新闻、数据新闻等报道形式,体现了我院学子对国家与社会发展的现实关切,折射出不忘初心写新闻的守正信念与创新尝试。

 

 

第十一届“许川新闻奖”评审现场

评委老师会后合影

 

现场答辩结束后,评审专家针对参评同学的作品和现场表现进行审核和认真讨论,经过集体评议,最终评定出了第十一届“许川新闻奖”的获奖名单。

 

获奖名单

奖学金:

一等奖学金:闫辰宇、张扬洋、张诗萌、宋巧丽

二等奖学金:刘雨凡、张洁(2017级本科)、钟源、龚阿媛、靳晓沛、李思琪

三等奖学金:陈宋釜、覃滢、文思瑶、谢来我、梁昊晨、王敏行、赵雨晴、陈静、王北辰、林丽

助学金:

曹思思、钱青云、朱婷婷、刘颖、解淼芳、林津津、王佳琪、张洁(2018级硕士)、花豫湘、郑敏

 

评审中,新颖的答辩形式和参评者多样化的新闻实践与作品给评审老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 许川新闻奖设立者:丰德企业管理集团理事长许晓舟

 

许晓舟理事长表示,自己被一位自主创业后再到学院学习的同学的实践经历打动,“对于新闻专业的同学来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之后再进行深入学习,同时自己投入创业进行实践,这是很重要的。”他希望同学们能够保持这份执着与坚定,加强专业学习,努力参与实践锻炼。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陈焕仁教授

 

陈焕仁教授对同学们充分关注“抗击疫情”与“环境保护”两大主题以及疫情期间深入一线展开报道予以肯定,“同学们的作品大多贴近生活反映现实,涵盖时政、经济、社区以及校园生活等话题。建议新闻专业的同学们在实习过程中继续深入到新闻的前线。另外,多关注现实、民生以及国家的发展这类老百姓们最关心的问题。”针对此次评审的形式,陈焕仁教授表示,这样的方式让评委老师离同学们的作品更近,但仍然期待疫情之后能够和同学们在现场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原新闻学院院长邱沛篁教授

邱沛篁教授认为,第十一届“许川新闻奖”评审以线上形式进行,不仅适合当下疫情防控要求,也能带给评委老师以更强的“在场感”,在近距离了解和阅看同学们的作品的同时也更能体会大家的付出。此次参评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深入基层,颇具新闻价值,邱沛篁教授为此感到高兴,他鼓励广大新闻学子:“我们学院一直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模式,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注意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多读书,将两者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到第一线去深入采写,坚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建议同学们要注重新闻评论的写作,关注时事热点,关切现实。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蒋晓丽教授


此次参评作品的类别和形式让蒋晓丽教授感触很深,“很多同学的实践经历,已经不能用新闻生产来定义,基本上是内容生产。新媒体平台的内容包罗万象,不一定都是新闻作品。但这代表着我们未来传媒人才的培养方向,我们希望大家的学习和努力不止于传统、狭义的新闻生产,而要将目光投向内容生产,尤其是融媒体内容的生产。”

蒋晓丽教授对此次参评者中的两位博士生感到欣喜,她认为,这是一个好开端,“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高学历、富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投入到专业内容生产和创作中”。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操慧教授

 

操慧教授认为,此次“许川新闻奖”的参评作品呈现出参与面广、作品质量高的特点,不仅有本硕博各层次的同学参与,而且本科同学占大多数,这符合许晓舟理事长设立该奖项的初衷,即更多地关注、鼓励和奖励本科新闻人才的培养。她特别提到,今年“许川新闻奖”的作品比去年的质量又更上一层楼。参评的同学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热爱新闻专业,勤于动手,在媒体融合方面都有比较突出的表现。大家善于将理论学习与业务实践相结合,实习单位覆盖了大概13个传统的主流媒体,兼顾传统纸媒和新媒体,实现了实习的平台联动。面对疫情带来的实习不便,许多参评同学能充分利用学院依托部校共建的搭建的媒体实习平台,比如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新华社四川分社、四川大学微信公众号和学院新闻中心等,进行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多岗位锻炼,他们不仅克服了疫情带来的困难,也为自己的全媒体素养提升尽其所能,主动作为。

操慧教授注意到,今年的参评作品中,深度报道、经济类的观察分析、融媒体作品比往年数量多,质量较高。“新闻选题也可反映同学们对重大的时政新闻、社会事件报道的参与,体现出大家的专业思考和成长。”让操慧教授欣慰的是,许多同学在参加实习的基础上,还积极参加中国数据新闻大赛、红星新闻高校评论新秀挑战赛等相关赛事,获得了优异成绩,这了体现了同学们全面均衡的发展。

操慧教授介绍道,这次评委团队的构成兼顾学界业界,且业界评委又兼顾传统主流媒体和新型媒体的专业人士,如学院特邀到腾讯公司负责东北和西南两个区域的副总编辑魏恺老师、四川日报全媒体首席编辑黄志凌老师。评审中,两位老师从新媒体生产、融媒体编辑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出发,与同学们展开交流互动,这也为学院全媒体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宝贵意见。

 

新华社四川分社经济新闻部主任、主任记者陈健

 

针对第十一届“许川新闻奖”的获奖作品特点,陈健表示,最近几年文学与新闻学院与主流新闻媒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促进学界与业界更好地交流互动的同时,也为同学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业务实践平台。他认为,实践对于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能锤炼学子的眼力、脑力、笔力、脚力。本届不少获奖同学的作品,都是同学们利用在这些学院实习基地实践的机会采写而成的。他希望今后学院能进一步推进与专业新闻媒体的合作,给同学们提供更加宽广的舞台。

四川日报全媒体首席编辑黄志凌

 

黄志凌认为,参评同学的作品和答辩体现出三个特点,一是顺应了媒体融合和全媒体传播的发展趋势,新媒体作品占绝大多数比例,同时突出了可视化、互动化的呈现,追求有价值的内容更优化传播,体现出较好的专业素养;二是注重专业和实践相结合,基本上都有较为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结合热点节点抓新闻的意识强,一些作品还体现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深入调查、深度思考的价值;三是注重专业和兴趣爱好相结合,有的同学表现出较好的全能型综合素质,还有同学在时政、经济、创新创业、人文历史等领域的新闻传播表现有特点有亮点,体现出成长成才的多样性,这些同学获奖能起到示范效应。

腾讯区域副总编辑魏恺

 

魏恺表示,在评审过程中,自己深切感受到四川大学新闻传播专业学生仍然怀揣着新闻理想,很重视通过实践来检验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理论。难能可贵的是,同学们还能有意识地将新闻实践充分与新的技术发展紧密结合。

 

本次评审会也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同学们提供了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参与此次奖学金答辩,我收获颇多。首先,在准备答辩的过程中,我再次梳理反思了我的实习经历,从实践中总结了经验。其次,通过与老师们和其它参评同学的交流,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并明确了未来努力的方向。新媒体时代,我们要跟上时代的节奏,学习新的新闻传播技术,树立受众意识,但不管到什么时代,扎实的新闻业务基础、过人的胆识、对新闻工作的热爱都是一个新闻人永远必备的素质。未来,我会继续努力,在实践中锻炼'四力',体悟新闻工作的魅力!

——2017级网络与新媒体本科生 刘雨凡

 

“能够参评许川新闻奖,是对我自己的检阅,是一个反思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与其他同学、师兄师姐对话的平台。在整理参评作品和实践经历的时候,往日工作的片段闯进脑海,站在当下审视当时的自己,有‘我怎么会这样想’的懊悔。这些懊悔反过头来就是我自己的成长。师兄姐和其他同学们的媒体实践以及诸位评委老师的提问,也让我不断观照自己的实践经历。参评者中有一位为谷雨写了深度报道的师姐。我是谷雨的粉丝,发现报道的作者就在我身边,激动之余,也有了新的目标。几位老师的提问总是能够以一个新的视角,打破我们的固有思维,帮助我不断地开拓自己的视野。参与‘许川新闻奖’评选是很重要的经历,我很感谢有这样面对评委老师和其他参评同学的机会。”

——2018级新闻学本科生 梁昊晨

 

“答辩结束后,果然如我所料,优秀的同学很多,有想法的同学很多,有志向的同学也很多,我甚至在屏幕后面给有的同学鼓掌。所以这次申请奖学金,我最大的收获或者预期其实和结果没有太大关系,更多的是这个交流的过程给了我一些思考上的增量,并且对我参与竞争的态度有了改变——并不是要做好了全部的准备和修炼到了最佳状态才去竞争,毕竟竞争本身就是重新认识自身和不断学习的过程。路还很长,机会也很多,年轻人就是要努力呀!”

——2019级新闻学硕士生 王北辰

 

“疫情时期特殊的线上答辩,让我们缺少了与其他同学的现场互动,却也离同学们的作品更近。作为答辩同学中最‘老’的一位,看到学弟学妹们年龄不大却实践丰富,作品深具‘时代气质’,也同时彰显着同学们个人的创意和付出。一场答辩旁观下来,更像是一场传媒生力军的“经验”教学。向师弟师妹们学习,感恩活动主办者、评审委员和学院组织者的付出。”

——2018级新闻学博士生 宋巧丽

 

【背景链接】

许川新闻奖助金简介:

许川新闻奖是丰德企业管理集团理事长许晓舟先生以其父亲、原中国记协副主席,四川日报总编辑,四川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许川之名于2008年发起和设立的,旨在奖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品学兼优且新闻实习实践成绩突出的在读新闻专业学生,助力培养新闻专业人才。2019年增设许川新闻助学金

许川同志简介:

许川,中共党员,1929年出生于江苏泰县。先后在重庆《新华日报》和《四川日报》工作,历任《四川日报》编辑组副组长、组长、编委、副社长、总编辑。1982年底调任中共四川省委任四川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1991年当选为全国记协副主席。因长期忘我工作,积劳成疾,于199136日病逝,享年61岁。许川同志对新闻工作有着难割难舍的感情和矢志不渝的追求,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的新闻事业。

在四川大学新闻学学科设置和发展过程中,许川同志倾注了大量心血:1982年,许川同志曾亲自到四川大学给新闻学专业本科班授课;1985年,四川大学新闻系正式成立后,他曾担任新闻系名誉系主任和兼职教授。

 

 

【文新致敬】

20204月,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编著的《春华秋实新闻行:许川新闻奖纪念文集(第一届第十届)》正式出版。书中汇集收录了2008-2019年间十届许川新闻奖的获奖名单和部分获奖者作品;同时收录了奖学金设立者许晓舟先生和新闻学业界专家、学者的访谈,以此勾勒许川新闻奖的发展历程,展陈了学院人才培养和学生实习实践的阶段性成果,以期探寻学科建设、产学研深度互动的创新路径和未来方向。该文集以十届为契机,梳理总结经验,唤起交流对话。

2021年是许川同志逝世30周年,作为一份特殊的致敬,我们以这本纪念文集来告慰许川同志,并感谢许晓舟理事长的支持。

祝愿新闻学子勤耕不辍、好学力行,怀揣新闻初心再出发。

 

采写|王雅喆 董源 吴永翠

图片|杨清 陈羲

排版|王雅喆 张诗萌

编辑|骆世查

责编|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