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院、出版学院)!

行政管理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政管理 > 学院新闻 > 正文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编《新莱茵报》的编译及研究”开题报告会在成都召开

发布时间 :2023年04月02日 浏览量 :


2023317日,由四川大学讲席教授陈力丹主持的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马克思主编《新莱茵报》的编译及研究”开题报告会在成都举行。本次会议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罗鹭教授主持。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罗鹭教授主持会议

 

会议评审专家复旦大学新闻学文科资深教授童兵;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唐绪军;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彬;北京大学新闻学系教授陈开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蒋晓丽莅临现场,四个子课题的负责人及约20位课题组成员参加会议。四川大学副校长姚乐野、四川大学社科处处长傅其林、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李怡、四川省社科联规划办二级主任科员涂海燕等出席会议。

 

会议现场

 

活动伊始,四川大学副校长姚乐野教授致辞。他从四川大学的悠久历史和丰厚底蕴出发,谈到四川大学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贡献,强调四川大学坚持“立足四川,辐射全国”的宗旨、“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他提出,陈力丹教授所领导的学术工作正是这种马克思主义优良传统的延续。姚乐野强调,此项目将中文版《新莱茵报》全集推及全世界作为奋斗目标,将会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及其新闻观的研究。

 

四川大学副校长姚乐野教授致辞

 

四川省社科联规划办二级主任科员涂海燕在致辞中表示,此课题的立项和开展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学术价值。本次开题会的召开为项目组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契机,她希望通过这次会议,能够为项目的顺利开展“护好航,开好局”,同时进一步促进四川大学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方面的深化研究,进一步加强和促进带动与专家学者及兄弟院校的合作与交流。

 

四川省社科联规划办二级主任科员涂海燕致辞

 

四川大学社科处处长傅其林教授在致辞中强调,陈力丹教授团队获得的立项标志着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方面迈上了新的台阶。他认为,此课题将《新莱茵报》原报作为整体进行研究,弥补了以往相关研究的薄弱环节,不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领域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研究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中文文献,也对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科研及新文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大学社科处处长傅其林教授致辞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李怡教授表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是本校文科教学和科研实力最雄厚的学院之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一直是学院的工作重点。他认为,此项目将成为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一个很好的途径,同时通过大量第一手史料的掌握,本院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分类研究也可以从此迈入新的阶段。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李怡教授致辞

 

致辞完毕后,首席专家陈力丹教授对课题进行了总体介绍。首先,他对中国共产党新闻教育事业的建立者安岗以及老一辈新闻学界的领导和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贡献作了概述。接着他介绍了本课题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子课题组的划分以及课题成员的组成。最后他提出,编译《新莱茵报》将丰富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内容并提升研究的质量,提升中国共产党在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界的声望,改变中国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在世界同行中的边缘地位。

 

陈力丹教授对课题进行总体介绍

 

会议下半场,该项目各子课题负责人就课题各阶段安排、重难点预期目标展开发言。

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刘立群教授指出第一课题组的主要任务是基于《新莱茵报》前30号翻译初稿,将其梳理、优化为完整的《新莱茵报》1-2卷,共计140余万字。此任务涉及语言在地化、史实查证等细致问题,刘立群教授认为,这项工作需秉持精益求精的学术态度,为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做出自己的贡献。

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刘立群教授

 

四川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院长李大雪教授表示,第二课题组的主要任务是翻译、编辑《新莱茵报》第3卷,计划收入《新莱茵报》184871日(第31号)至15日(第45号)包括正文、注释、版面示意图等部分在内的77个版面,共计约70万字。李大雪承诺第二课题组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翻译任务,并形成若干篇翻译实践报告,发表1-2篇《新莱茵报》翻译研究论文,竭尽全力发展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四川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院长李大雪教授

 

上海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副处长、德语系梁锡江教授对第三课题组的主要任务做出如下陈述,第三课题组需完成《新莱茵报》第4卷的翻译工作,包含《新莱茵报》1848716日(第46号)至31日(第61号)约70万字的内容。在工作中,课题组成员共同阅读原报,比较翻译差异,统一翻译风格,并着手建立译文语料库,以提高翻译准确度及效率,争取为我国马克思新闻观开拓新视野。

 

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梁锡江教授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朱至刚教授表示,第四课题组将依托前三组的翻译成果,通过“把文献转换为文本,把文本转化为历史,从历史中捕捉与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研究理路,使本项目做到“向前可领略欧洲波澜壮阔的历史转折点,向后能延展到马克思、恩格斯的学术脉络之中”。朱至刚教授强调,《新莱茵报》是马克思思想重要的中轴线,还原历史事件对我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再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朱至刚教授

针对四个子课题组负责人的汇报,五位与会专家发表了各自的意见与建议。复旦大学新闻学教授童兵认为,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对《莱茵报》、《新莱茵报》的研究,此次项目无疑会丰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但与此同时,各成员也要思考如何使本研究在当下产生更有力的引领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唐绪军指出,本项工作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项创新之举、培基之举。若想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应回到记者马克思、回到历史中去,如此才能提升相关研究之境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彬提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源头离不开《新莱茵报》,但这项工作任务艰巨,感谢四川大学大力支持推进。北京大学新闻学系教授陈开和表示,马克思主义需要基础性研究,而现有相关资料很少,由德文直译为中文的《新莱茵报》全集意义重大。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蒋晓丽教授指出,61号报纸是极其宝贵的资料,需要学术编译组深入考察其历史变迁与传播问题,而后,她对童兵教授的看法表达了认同,此次翻译工作与我们当下百年未有大变局的新闻观如何适配,需要各课题组思考。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童兵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唐绪军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彬

 

北京大学新闻学系教授陈开和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蒋晓丽

 

在讨论环节,课题组成员许红玲、杜渐、闫艳、荣雪燕、陈继静、孙曌闻就历史资料、人名考证、报纸花体字与排版三大话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陈力丹教授对课题组成员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专家组组长童兵教授在发表总评时表示,十分期待未来看到各成员在本次项目中更有深度的研究成果。

 

课题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陈继静

 

课题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孙曌闻

 

课题组成员、四川大学博士生许红玲

 

课题组成员、四川大学博士生杜渐

 

课题组成员、四川大学文新学院研究助理荣雪燕

 

课题组成员、四川大学博士生闫艳

 

在开题报告会的最后,陈力丹教授感谢各位专家对该项目的肯定和支持,表示将参照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本项课题,推进编译和研究工作如期完成。

 

全体参会人员合照

|孙涵 罗鑫怡 崔雨琦

|李宜遥 崔雨琦 李兴智

编辑|朱至刚 柏雨蝶

责编|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