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6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四十余名国际学生齐聚成都市杜甫草堂博物馆,循着古琴雅韵、诗词经典与古籍智慧,完成了一次深度的中国传统文化探寻之旅,为这个中秋佳节赋予了别样的文化温度。

活动伊始,清晨的草堂草木含露,一张张充满期待的脸庞,为这座千年诗圣故居注入青春活力。随后,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大家漫步于草堂的亭台楼阁间,从柴门到茅屋,从花径到诗史堂,每一处景致都承载着杜甫的人生故事与家国情怀。讲解员特别提及杜甫在生活困顿中仍坚守的爱国主义精神,其笔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赤诚,让在场国际学生纷纷驻足沉思,深刻感受到诗圣的人格魅力。

雅集核心环节“中秋听琴”在草堂艺术中心举行,11首经典古琴曲串联起整场演出,用悠扬琴音诠释中式美学。指尖下的旋律仿佛化作潺潺溪流,从幽咽到奔腾,层次丰富的音色让来自国际学生们直呼“仿佛真的听到了水滴落下、溪流涌动的声音”,直观感受到了古琴“音外有意、韵外有境”的独特魅力。来自学院24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泰国博士留学生鲁芬身着汉服,衣袂轻扬间缓缓走上台前,以清晰婉转的语调朗诵苏轼的经典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在杜甫草堂古籍修复展示馆,文物修复师现场展示中国古老的书写技艺与印刷技艺,从毛笔运笔技巧到雕版印刷流程,从古籍纸张选材到修复“修旧如旧”原则,一一细致讲解,让国际学生们对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随后的“中华古籍文化知识互动问答”环节趣味十足,国际学生们积极举手抢答,现场气氛热烈,在趣味互动中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记忆。活动尾声,国际学生们齐聚国学小讲堂分享感悟。来自埃及的2025级博士留学生秦莱以及24级硕士留学生童天胜格外感慨:“草堂的竹林特别美,能使人感受到一种温暖的传承力量,特别有意义。”他们还提到,讲解员讲述的杜甫“饥寒交迫仍忧国忧民”的故事,让人深受触动,也更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的重量。


此次“草堂寻踪·古籍焕新”国际学生文化传承活动以杜甫草堂为载体,以中秋文化为纽带,搭建起一座跨越国界的文化交流桥梁。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学生在这里触摸千年文明、聆听传统之音、感悟诗圣精神,不仅沉浸式体验了中秋节的丰富内涵,更成为中华文化的感知者与传播者,让文明的对话在诗意的氛围中悄然绽放。

文 | MANAL MAJDI ABDULLATIF AL-KHAMMASH(马娜)、唐菾
图 | 杜甫草堂提供
审核 | 罗鹭、银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