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成都三联韬奋书店举办“文脉远游穿古道:东学西渐的早期路线图”公益学术分享活动。该活动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王晓路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副研究员蒋岩老师担任与谈嘉宾。两位老师与现场100多位听众集聚一堂,从宏观视角到微观案例,共同探讨了东学西渐的早期轨迹及其当代意义。

现场照片
王晓路教授首先以公元5世纪的拜占庭镶嵌画与13世纪文艺复兴早期的代表性画作切入,向听众展示了不同区域群体在发展道路上的相遇和相融,以多重视角审视了漫长的区域文化接触史,以及这种交往对日常生活与学术文化等诸多方面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王晓路教授以本尼迪克特以及芒格洛等人的论述为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文化的历史发生学与汇流式发展的共性。继而他以16世纪以降的历史文化现象并从知识史的视角对议题进行了追溯,同时采纳当代学界有关“行星性”这一共生与共享的观点,详尽地论述了生命环境与文化圈层的紧密关联对于文化、经验与知识样式的持续影响。在此基础上,王晓路教授通过早期进入中国的欧洲博物学家和人文学者的具体案例,尤其是先后进入亚洲的沙勿略、罗明坚、利玛窦、卫匡国以及金尼阁等代表性人物的跨文化实践及其知性活动,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国语言文字、经典文献、文化样式何以成为欧洲人的研究对象,并同时充分说明了欧洲16至17世纪文化状况、学术传统及其对外来文化的接受语境。王晓路教授详细分析了早期欧洲学人所奠定的中国学基础,重点说明了文化交流中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性以及知识引介过程中的学理性前提。他指出深入了解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的历史轨迹,不仅可以使人们避免停留在想象的层面对复杂的交往史进行简单切割,而且有助于人们基于史实和文献的互证和甄别,以包容、理解和严谨的态度重新看待经验与文化,并以跨学科的视角透视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共享的历史性特质。

王晓路教授

蒋岩副研究员
蒋岩老师结合自身阅读与诗歌领域研究的经验,分享了自己对于跨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她以加拿大汉学家卜正民的《维米尔的帽子》与德国汉学家雷德侯的《万物》为例,从微观视角探寻早期全球化进程如何将东西方不同区域联系在一起,以及中国古代艺术文化如何在西方人眼里显现为一种模块化的特征。蒋岩老师认为,这些案例有助于人们在看待熟悉之物时跳出固有的认知框架,同时也说明以“行星性”的宏大视角理解全球化的必要性。蒋岩老师进一步指出,在诗歌领域,“东学”持续影响着西方,其中存在着不少值得深入探讨的案例。如李白、王维等中国诗人的诗性书写影响了庞德的创作,20世纪后期美国“图像诗”、“语言诗”等先锋派实验也受到了汉字的视觉构造以及“一字含诗意”的表意特性的影响。此外,在思想史领域,备受中国学界关注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也与中国道家思想颇有渊缘,尤其是有关艺术作品的本源及物论思考方面深受道家“有无相生”思想的影响,这些都是东学西渐的生动注脚。

分享活动现场
活动尾声,现场听众仍意犹未尽。在互动环节中围绕“如何看待文化冲突”以及“东西方文化传播中的中介问题”等扩展性话题进行了讨论。听众对这场学术分享活动反响热烈,不少读者在活动结束后与两位老师继续交流并在公众号留言,认为三联韬奋书店坚持在商业中心以高校资源与公共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学术分享活动独具意义。四川大学和我院教师的积极参与也展示了学校和学院的学术传统与学术品质。
图︱成都三联韬奋书店
文︱范圆圆
审核︱银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