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院、出版学院)!

交流合作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交流合作 > 学术交流 > 正文

“云端锦江”讲座览要 | 朱春阳:重新理解媒介融合的时代价值

发布时间 :2020年03月19日 浏览量 :

316日晚,本学期第四周第一场“云端锦江”学术讲座于腾讯会议平台举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朱春阳教授应邀作题为“重新理解媒介融合的时代价值”的线上讲座,他从政治、经济、技术这三个维度解析与探讨了中国的媒介融合。本场讲座由我院朱至刚教授主持,近300位同学在线参与。

 

2014

何以成为“媒介融合元年”

 

讲座开始,对于“2014年是媒介融合元年”这一说法,朱春阳教授指出,从国内的研究情况来看,2006年至2010年是媒介融合的一个高峰;就世界范围来看,讨论媒介融合的时间的节点最早可以推到1996年美国电信法案的颁布。

 

既然国内外早在2014年以前就有所讨论和实践,那么又为何会将其定为“媒介融合元年”?针对这个问题,朱教授的解读是“坐标发生了转向”。

融合元年

人民日报社《融合元年》

朱教授以潘忠党教授1997年在《新闻改革与新闻体制的改造》一文中所提出的中国新闻改革所具有的边缘突破、上下合作、临场发挥等基本特点作为对比,强调了此时媒介融合所表现出的自上而下的新特征。他说,20148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是“媒介融合元年”提出的一大依据。

 

通过列举2012年、2013年和2014年的相关数据图表,朱教授直观明晰地向大家阐释了当时中国媒介产业的变化。在他看来,当时的用户使用场景、用户获取通道、议程设置序列等方面都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而“媒介融合”正是基于这种状况而作出的“回应”。

 

img_0149img_0151img_0152img_0150

相关数据图表

借助潘忠党教授在《以何为“新”? “新媒体”话语中的权力陷阱与研究者的理论自省》一文中所提出的“媒介可供性”这个概念,朱教授进一步阐释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生产可供性”、“社交可供性”、“移动可供性”这三个维度的差异,以此揭示了当时提倡媒介融合的意义所在。

政治、经济、技术

理解媒介融合的三个坐标

 

讲座中,朱春阳教授分别从政治沟通坐标的变迁、产业运行规则的再造、融合发展的基本经验这三个方面出发,阐释了其对媒介融合的重新理解。

 

在朱教授看来,2014年之所以被称为“媒介融合元年”,主要在于政治沟通取向的新坐标。基于此,他先后分析了“国家管理”与“国家治理”、“传统传播体系”与“现代传播体系”、“传统主流媒体”与“新型主流媒体”这三组关键词,其中共通之处就在于从“单向独白”到“双向沟通”的变化。

 

朱教授指出,“现代传播体系”具有全世界在观看、24小时在线、人人都有麦克风等特点,而新型主流媒体则强调正面宣传能力与危机沟通能力的协同发展。基于关键词的对比阐释,朱教授认为:“媒体融合是打造适应现代传播体系的新型主流媒体的必由之路。”

 

政治

在线观看实况

讲座中,朱教授还分析了媒介融合给产业机制带来的变化。他谈到,“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是1978年以后中国传媒业发展表现出的典型特征,而区域与行业的垄断则是这一机制运行的保障,其中区域与行业之间都存在清晰的边界。但媒介融合却消除了这样的边界,从而消解了媒介垄断赖以实现的基础。

 

朱教授进一步指出,媒介融合使官方与民间得以共享大众传播资源,以致传统主流媒体有效运行的资源保障被消除,迫使其按照商业原则来运作,来参与市场竞争,这对传统主流媒体、传统传播体系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

 

结合以往对全国四十几家媒介融合样板工程单位的考察,朱春阳教授还在讲座中分析了融合发展的经验坐标,并指出媒介融合的逻辑起点不应单是媒介层面的融合,更应虑及受众层面的问题。

 

鉴于当今市场和学界均对受众予以重视,朱教授认为,如果在讨论媒介融合时仍以传者为中心,那其中的基本逻辑便存在问题。言及此处,朱教授便以腾讯为例进行了探讨。他指出,“用户体验”就是腾讯融合发展的逻辑起点,所谓从“丛林法则”到“天空法则”的转换,则意味着从竞争模仿到创新、开放、合作、共赢的转变。这样的受众思维和战略调整也正是腾讯为媒介融合发展提供的基本经验。

 

经济技术

在线观看实况

 

建立共识

媒介原始功能的回归

 

从政治、经济、技术这三个层面分别进行探讨后,朱春阳教授最后落脚到了社会层面的反思,并提出一个问题:新媒体有没有带来更有效的沟通?

 

朱教授认为,尽管新媒体出现之初,人们对其寄予了一种美好的畅想,但实际上也并未达致一个理想的境况。他指出,互联网放大了人性的弱点,方便了人们以情感为边界来确立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并形成信息茧房效应。

 

基于这样的现实,朱教授认为,媒介融合更宽泛的意义在于打破信息茧房的壁垒,使公众得以借助新技术平台来实现良好的互动,推动更高程度共识的形成,以此来解决社会发展当中的问题。他强调,媒介融合不是媒介本身在技术层面和生产层面融合的简单问题,而是推动社会的融合。

 

“只有媒介灯塔的光芒照亮了各个信息茧房中的黑暗,才能够使世界变得更加光明。媒介在这个过程当中要回归最原始的一个功能,就是使社会的个体群体之间有可能建立起共识的这一目标功能。”

微信图片_20200318195817微信图片_20200318195904

在线观看实况

 

朱春阳教授的学术讲座内容结束后,主持人朱至刚教授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同学们也通过文字的形式在线与朱春阳教授提问及交流。

 

朱至刚教授:

朱至刚教授在主持讲座时总结到,朱春阳教授的研究从社会科学的宏大架构来展开,具有社会动力和社会结构意义上的深入思考。其研究思考又能够将宏大的架构具象地展示在对某每一个具体问题的分析之中,其中呈现出来的逻辑链条严密清晰。朱至刚教授还谈到,我们当前所说的媒介融合,不仅是一个问题,也是观察社会变动之动力机制的一个有效的窗口,就此而言,朱春阳教授的研究不仅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精彩的案例,也是社会科学方面的一个卓越个案。

 

2019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张同学:

“这场讲座让我受益匪浅。朱春阳教授的讲解深入浅出,不仅让我们直观认识到什么是媒介融合,更从传播语境、产业融合、内容生产等方面切入,带我们观照媒介融合的背后逻辑及其反映的传媒环境的变迁。“沟通、对话、融合”不仅是媒介未来的价值核心,更对我们日后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有着特别的指导和启示意义。”

 

2019级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陈同学:

“听完朱老师的讲座,我对媒介融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媒介融合是打造适应现代传播体系的新型主流媒体的必由之路,它模糊了区域和行业的边界,推动传统媒体不断改革以提升核心竞争力。沟通、对话、融合,是媒介未来的价值核心,也是各种媒体在实践中不断明晰的发展方向。在家能够聆听优秀学者们的云分享,我觉得收获很大!”

 

2018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周同学:

“朱老师的讲授让我对如今出现率极高的媒介融合有了更新的理解,或者说有了一个认知上的跃升,即融合不仅停留在技术、平台层面,也不局限于媒介本身,而要从社会的宏观的视角去思考。此外,我对于朱老师提及的“新媒体情境下,人们都躲在自己的茧房内窃窃私语,坚信着自己所认为的真相”这一观点深以为然。我想我们身为新闻传播专业的学子,应以辩证思维看待技术的发展,同时对媒介生态及相关的现象与问题,保持观察与思考。”

 

2018级传播学博士研究生邱同学:

“在这次讲座之前就阅读过朱老师关于媒体融合的论文,他提出的'单兵扩散''云端共联''伞形结构'等观点于我而言都受益匪浅。朱老师此次讲座将媒体融合的重点放在了“时代价值”之上,从媒介融合提出的必然性到媒介融合的政治沟通、产业运行规则、融合发展经验,均站在时代的维度来阐述媒体融合如何建设现代传播体系、新型主流媒体,实现国家治理,通过与传统媒体以及国家管理的对比,抽丝剥茧得阐释了当下进行媒体融合的时代价值和意义。朱老师以‘情感的弱点’和’信息的茧房’反思技术带来的媒体变革能否带来更有效的沟通,我觉得这个发问对学界、业界、管理者、受众等多个层面都具有警醒作用。即便在云端沟通、交流,朱老师依旧不失现实中的风趣幽默,让人如沐春风。”

 

主讲人简介

朱春阳

朱春阳,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媒介管理学学科带头人,复旦大学媒介管理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介管理学、政府公共传播。

 

采写:林丽、雷思远、王薇

编辑:林丽

责编: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