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院、出版学院)!

交流合作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交流合作 > 学术交流 > 正文

讲座回顾|陈众议:AI时代人文学科的危与机

发布时间 :2025年04月14日 浏览量 :

2025412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陈众议教授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文科楼一区118教室,作了一场题为“AI时代人文学科的危与机”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刘亚丁教授主持。


     陈众议教授首先对人文学者、学生当下所面对的危机进行分析,强调了中华文化作为华夏民族人文精华在当代的珍贵价值。陈教授从《周易》这部古老的中华文化典籍切入,探讨我们当下文化现象的历史文化渊源与其精神内涵。陈教授表示,中国古今的文化发展其古代典籍有着源流关系,如春秋战国时期,道家老庄、儒家孔孟、墨家兵家等等百家思想,都得益于《周易》,中国文化有其不断的原生历史和文脉。

 

陈众议教授讲座现场


陈众议教授进一步讲到,中华民族文字的发展从甲骨文开始算起,经春秋战国的发展、秦“书同文”……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亦是一种带有独特的华夏文明文化色彩的文字发展、统一和演化过程。通过对比西方词汇历史中的不断增长,相较于中文字词自古以来的相对稳定,陈教授指出了中文语言文字系统所特有的强大化生能力,并由此谈到中文的当代价值。陈教授主张,当下应改变“汉语”是仅属于汉民族的观念,通过还原“中文”作为华夏儿女的原始的文字语言这一理念,促进中华各民族的团结统一。

由此,陈众议教授指出了人文学者面对当下人文危机的关键,即如何维护“道”,如何将人工智能作为“器”以利用之的同时保持对“道”的坚守。同时,陈教授表示,不应当过分地重“道”,盲目反对“器”。当代人文学者的使命,是达成“道”与“器”的平衡,陈教授指出,这也是恩格斯所说的“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中华民族较早地将技术与人文相分离,建立了我们的自然哲学和人文两条腿走路的模式,陈教授表示,中华文脉之中源远流长的朴素的辩证法与马克思的辩证法有其所契合之处。

陈教授引经据典,通过引用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文化、历史典故,生动地为同学们讲述了当下中国社会中以“道”为代表的人文精神内涵及其价值所在,并指出,必须要做到“道器平衡”,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驾齐驱,才能有效地推进中国文明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95320bc4559ed00c4a08e68ad5f0b8

陈众议教授与师生互动讨论

在讨论与交流环节,现场听众积极提问。对于中国文明的存续不断及其与汉字所携带的文化系统之间关系的疑问,陈教授肯定了同学的这一思考,并解释中华文明能够留存,不仅在于它是一种永远有其“故乡”的农耕文明,“乡情”构成了世世代代文化发展的基点,同时,凝结了种种情感、承载了厚重人文内蕴并传流不断的,更是具体的中文文字。而在回应听众关于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在当代的使用的问题,陈教授则表示对盲目信任、无限度使用人工智能的做法应谨慎,并认为人在思想、思维和情感方面的人文温度、前瞻性、创造性是人工智能所永远不可超越的,人工智能的强大来源于人类作为一个集合所创造出的群体智慧成果的强大,“器”不应成为束缚或压制人之物,而应始终在与“道”的平衡之中、在物质与精神的调和之中,成为人可信赖的辅助。

讲座结束之际,主持人刘亚丁教授指出,陈众议教授的报告高屋建瓴,比较中西,融贯古今,以具有中国智慧的道器平衡,对治人工智能发展导致的焦虑,使我们对人文学科和人的力量重拾信心。他代表听众对陈众议教授来川大作如此精彩的讲座表示诚挚感谢。

 

 

 

 

图|刘伯麟

文|尹

编辑|王  冉

审核|银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