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30日,第六届“文本内外:语言形式与中国现代文学”学术论坛在四川大学召开。此次论坛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上海社科联《学术月刊》杂志社联合主办。
开幕式上,我院院长李怡教授、上海社科联《学术月刊》杂志社编辑张曦分别致辞。李怡院长对与会学者表示欢迎,他指出在现当代文学研究趋于文史对话的背景下,其最终要解决的仍是文学问题,因此,对文学语言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落脚点。张曦回顾了6年来论坛持续举办的盛况,对本次论坛的新成果表示期许。开幕式由我院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姜飞副教授主持。
来自北京大学、重庆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学术月刊》社、浙江师范大学的30余位学者,围绕“文本内外:语言形式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中心议题,从语言权力的压抑与抵抗、文学内部与外部研究结合如何可能、现代文学的多种语言资源、现代文学语言的新形式探索等几个维度展开热烈探讨。
四川大学李怡教授、马睿教授、赵良杰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谭桂林教授从不同方面共同指出,现代人的语言正面临僵化的危险,亟需文学语言重新唤起现代感性与个体生命力。贵州师范大学颜同林教授、四川大学周维东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徐强教授分别从1950年代诗歌语言“欧化”的退缩现象、延安时期对“二流子”的改造、当代汉语文学视觉语言压抑听觉语言等不同方面发现了作为交流工具的语言背后蕴藏的权力因素。
四川大学姜飞副教授、妥佳宁副研究员、重庆师范大学范国富副教授通过鲁迅的《“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复仇(其二)》、《工人绥惠略夫》翻译等文本研究回应了会议“文本内外”的主题,以具体个案展示出文学研究应该如何更好地结合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另一方面,四川大学邱晓林教授则对当下文学研究中内外结合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反思,希望寻找到一条真正统合内外的有效路径。
华东师范大学文贵良教授《科技名词与现代汉语诗学——以“留声机”为例》、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后张凯成《“发生期”文学史中的“新诗与旧诗”观——以诗歌语言节奏的讨论为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唐诗诗《论敷演白话文的创作、意义及其限度——以〈无锡白话报〉为中心》,以及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赵凡、硕士研究生黄嘉庆、四川大学讲师欧阳月姣围绕章太炎的发言从不同方面探寻了现代文学发生过程中的多方面语言资源。
《学术月刊》杂志社编辑张曦研究了张爱玲的双语写作,台湾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林佩珊指出了诗人夏宇、林婉瑜的语言形式创新,还有杭州师范大学期刊社副社长朱晓江对梁启超小说观念的重新把握和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李乐乐对周氏兄弟“散文诗”的分析都注意到了现当代文学中作家对新语言形式的探索与创造。同时,来自浙江师范大学的高玉教授、北京大学的博士研究夏寅以及四川大学的周毅副教授,讲师周文、朱姝、喻宛婷,博士研究生胡余龙、陈瑜等也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文学内部与外部研究的各种问题。
闭幕式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研究员妥佳宁主持,北京大学中文系王风教授作学术总结,他高度评价本次会议涌现的新议题、新思路,指出现当代文学与语言学的跨领域对话亟待推进,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语言问题既是形式问题,又是本质问题,要努力使这种对话成为研究常态,学科间的空隙恰恰是学术生长点所在。
文/郭鹏程 张敏
图片/陈悦月 王北辰 陈宋釜 潘思宇
责编: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