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7日下午,北京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孙有中教授应邀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文科楼一区418会议室为我院师生作题为“文明互鉴视域下国际传播理论创新与人才培养”的讲座,讲座由我院副院长操慧教授主持。
本次讲座中,孙有中教授以中国式国际传播的理论创新为核心,从文明互鉴视角切入,深入解析了当前国际传播的现状。他详细阐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文明互鉴观,并就“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这一关键问题分享了独到洞见。

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孙有中教授从过程、文化、政治经济三大视角出发,向同学们厘清了国际传播定义的多元面向。他提出,过程视角关注跨国界、跨媒介的信息流动,在此视域下的国际传播仍呈现西方向发展中国家单向输出的不平等格局;文化视角则视其为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全球互动,其中促进理解与加剧冲突的可能性并存;政治经济视角强调国际传播是国家战略传播和国际话语权争夺的核心工具,关乎国家利益与软实力建设。

北京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孙有中教授
在概念廓清的基础上,孙有中教授深入剖析了当下错综复杂的国际传播现状。他指出,尽管我国已在国际传播的规模、技术、渠道以及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西方在话语主导权、媒体垄断以及叙事框架的构建上仍居于强势地位。在此背景下,孙有中教授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重要精神指出,当下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孙有中教授进一步阐释了中国式国际传播理念的具体内涵。他结合案例指出,中国式的国际传播应坚守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的核心理念,强调信息的真实、客观、公正与情感共鸣,同时倡导“美美与共”的文化交流观。他认为这一理念深刻洞察到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旨在增进国际理解、促进世界和平、推动文明互鉴,最终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立足这一宏大愿景,他提出应积极探索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新模式新机制,秉持政治、文化、经贸、旅游等多领域发力的“大国际传播观”,以期用中国式国际传播推动构建国际传播新形态。


现场同学踊跃提问
在交流讨论环节,在场同学踊跃提问,孙有中教授进行了细致解答。师生就当下国际传播的困境与机遇等共同关切问题展开探讨,现场气氛热烈。
讲座尾声,操慧教授总结道,孙有中教授的讲座启示同学们重视政策话语的梳理与文献原典的学习,并寄语在座同学们延伸专业视野,以文明互鉴为引领,善于融通多学科智慧,在未来的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实践中有所作为。
采写|杨璇子、刘书君
摄影|庄德琴
责编|唐玉莲
审核| 操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