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院、出版学院)!

交流合作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交流合作 > 学术交流 > 正文

讲座通告 |译成俄文的《聊斋》:150年的传统

发布时间 :2025年11月12日 浏览量 :

主讲人:亚历山大·格奥尔吉耶维奇·索嘉威 教授

主持人:刘亚丁教授

讲座地点: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文科楼一区311会议室

讲座时间:20251210 15:00-17:00

主讲人简介:

亚历山大·格奥尔吉耶维奇·索嘉威(Александр Георгиевич Сторожук),东方学博士,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教授,汉语文学教研室主任,兼任圣彼得堡俄中友谊协会主席、圣彼得堡汉学协会主席、欧洲汉学协会会员、东方学杂志编辑委员会会员等。曾于中国北京外国语大学访学,长期从事中国古典诗歌与小说的翻译与研究,多次受邀参加国际中国传统文化研讨会。

 

讲座内容简介: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自1868年起,在俄罗斯先后经历过多次翻译。其中,最早的译本由瓦·巴·瓦西里耶夫院士完成,而首个正式出版的译本则出自其学生尼·伊·莫纳斯特列夫之手。此后,又有十余位学者陆续投入《聊斋志异》的翻译工作,其中还包括曾在天津学习俄语的中国译者。不过,在众多译本里,公认最佳的当属瓦·米·阿列克谢耶夫院士的译作。本讲座将重点探讨阿列克谢耶夫的翻译原则、他在原著艺术翻译领域的创新、其译本的优点与不足。此外,还将深入分析他如何处理蒲松龄作品中的诗歌,如何标注成语、经典引文及历史典故等。阿列克谢耶夫的《聊斋志异》译本出版于19221937年间,尽管在他之后,仍有不少汉学家尝试重译,但无人能在科学性与艺术性上达到其译本的高度。自2021年起,阿列克谢耶夫的母校圣彼得堡大学启动了《聊斋志异》全译本的出版工作。该版本在编纂过程中,既借鉴了阿列克谢耶夫院士的翻译科学原则与艺术理念,又结合当代翻译规范,以弥补以往译本中存在的信息遗漏与不当之处。讲座还将详细介绍这一编纂任务的具体执行过程,以及在推进过程中所必须应对的各类难题。

 

主讲人照片:

0db0cab298e6193ffa08d2c93b3658e2

支持学术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