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7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尹韵公研究员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文科楼一区311会议室作题为“国际传播要注入国际政治、国际外交和地缘政治等因素”的主题讲座。讲座由我院朱至刚教授主持。

讲座现场
尹韵公研究员指出,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持续提升,国际传播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要与国家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相匹配。他强调,国际传播不仅是单一的信息流通,更是国家实力与文化认同的竞争。在他看来,过去我国国际传播研究往往停留在新闻学和传播学层面,缺乏对国际政治、外交与地缘政治的系统思考。当前,国际传播研究应当与国家战略、文化以及地缘政治分析相结合,从整体上理解传播背后的政治逻辑。

中国社会科学院尹韵公研究员作讲座
同时,尹韵公研究员结合“G2”话语的再度出现,分析了传播与地缘政治的互动关系。他指出,“G2”概念如今重回国际视野,其背后体现的是大国话语体系的重构。在新的国际格局下,传播早已超越媒介与信息范畴,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部分学界研究脱离现实外交的现象,他强调,国际传播不能停留在理论推演上,研究者应深入外交实践,贴近现实语境,提高话语设计的策略性与适配性。

讲座现场
在谈及中国式国际传播体系的构建时,尹韵公研究员指出,中国模式的独特性决定了我国不能照搬西方传播理论,而应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话语体系。他强调,新闻报道不仅是信息记录,更是国家叙事与国际传播的实践场,新闻叙事应强化历史纵深感与现实感。新闻作品既是“政治文本”,也是“舆论工具”,新闻传播学者应当超越文本表层,理解报道背后的历史语境与政策意涵,在全球语境中形成更具主体性的表达,让世界听懂中国话语。
在交流讨论环节中,现场同学就“公民外交”进行提问,询问普通公民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尹韵公研究员表示,随着传播媒介的多元化,中国文化“走出去”不再仅依赖报纸、电影或大型展演,而更多通过社交媒体、游客交流、留学生传播等民间途径实现。他认为,这种“草根传播”正成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力量,研究者应以动态眼光审视国际传播格局的变化,持续提升自身的国际判断力与传播能力。
讲座最后,朱至刚教授作总结发言。他提到,当代青年普遍缺乏对时代“代差”的切身体会,这种代差体验正是形成历史感与纵深思维的关键,而尹韵公研究员的讲座则带领大家回到了“历史的世界”,启发青年学者以更长远的历史视角理解媒介演进与社会变迁。朱至刚教授表示,国际传播研究不仅是学术命题,更是时代课题。青年学者应将传播研究与国家战略相结合,增强文化自信与历史意识,以全球视野参与新时代的国际传播实践。

我院朱至刚教授作总结发言
采写|王 怡、王 尚
图|刘艳阳
责编|唐玉莲
审核 | 操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