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双一流学科建设,促进我院国际交流与合作,2019年9月22日至10月5日,由四川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学科群首席科学家曹顺庆教授带队,学院副院长周维东教授、副院长胡易容教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秘书长赵渭绒副教授、国际英文期刊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 & West编辑部主任庄佩娜副研究员、院长助理曾元祥副教授以及博士生杨清、张帅东组成的代表团,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参加“第8届中美双边比较文学论坛”、“变异学与变异性工作坊”等学术交流活动,并分别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比较文学系、亚洲研究学系、非洲研究中心、传播学院的教师会面,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洽谈。
代表团访问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比较文学系
一、出席“第八届中美比较与世界文学研讨会”
曹顺庆教授、胡易容教授、赵渭绒副教授、庄佩娜副教授、博士生杨清、博士生张帅东应邀参加了由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比较文学系举办的“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的物质性、基础设施和传播——第八届中美比较与世界文学研讨会”(Materiality, Infrastructure, and Circulation in Comparative and World Literature. The Eighth Sino-American Comparative and World Literature Symposium),并在大会上进行发言,与中美两国部分高校的近30名学者进行了深入交流。
代表团一行人在“第八届中美比较与世界文学研讨会”会场合影
曹顺庆教授、博士生张帅东在会上就“文学交流中的变异与世界文学的生成”(“Variation in Literary Communication and the Generating of World Literature”)这一主题进行发言,认为变异是中国文学参与世界文化对话的一种有效途径,一种新的世界文学生成模式将会在文学交流的变异中被激活,并由此论证了比较文学变异学在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曹顺庆教授在研讨会上发言
赵渭绒教授、博士生杨清从跨文化迁徙的视角,就“跨文化迁徙与比较文学学术边界”(“Cross-cultural Migration and the Academic Boundar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问题进行汇报,认为中国学者提出的跨文明研究与变异研究为比较文学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比较文学研究的学术边界,为世界比较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从而使这一学科做到了真正的兼容并蓄、开放包容。
赵渭绒副教授在研讨会上发言
庄佩娜副研究员就“中国文学史英文编撰中的变异与翻译”(“Translation and Literary Variation in the English Compilation of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进行发言,强调了翻译对于英语世界中国文学史英文编撰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其中出现的变异性。
庄佩娜副研究员在研讨会上发言
胡易容教授就“从‘衔尾蛇’到‘卷龙纹’:东西方‘轮回’观念图像表征的符号偏倚”(“From ‘Ouroboros’to ‘Coiling dragon pattern’: Symbolic Bias in Image Representation of Eastern and Western ‘Reincarnation’ Ideas”)进行发言,追溯了“衔尾蛇”与东方中国的“卷龙纹”的“符号原型”,并试图从文化演化的生态体系探讨东西方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
胡易容教授在研讨会上发言
二、参加“变异学与变异性”工作坊
在访问期间,一行人还参加了由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A&HCI期刊)与四川大学全英文国际期刊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 & West联合举办的“变异学与变异性”(“Variation and Varibility”)工作坊,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比较文学系师生进行学术交流。
曹顺庆教授就“西方文论的中国文化渊源与变异”(“Chinese Cultural Origin of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and the Variation”)在工作坊上发言,他认为当代西方文学与文论构成中具有中国文化与文论因素,西方文化实际上具有多样性渊源关系,并梳理了多个西方文论中的中国文化渊源案例,比如德国哲学中的中国哲学因素、笛卡尔思想中的中国元素、以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思想为代表的现象学的中国元素、莱布尼兹思想的中国元素等。
曹顺庆教授在工作坊会上发言
周维东教授以“变异理论与现代中国的自我表达”(“Variation Theory and Self-expression of Modern China”)为题,从比较文学变异学的视角,审视并汇报了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对现代中国的自我表达问题的观点。
周维东教授在工作坊会上发言
胡易容教授就“从‘变异’定义文化的传播——符号双重理据性与‘变异论’的普适性扩展”( “Expand the Concept of ‘Variation’ in Cultural Communication from the Double Motivation of Signs”)作主题发言,他通过将“变异”的基本置入文化符号传播基础理论,提出初度理据性和使用理据两种变异,并以此建构一种中性的文化演化论以反思基于西方中心的文化评价标准。
胡易容教授在工作坊会上发言
赵渭绒副教授在汇报“《春香传》在中国的变异研究”(“Variation Study of Chunhyangjeon in China”)中,从历时研究的角度梳理了韩国古典文学名著《春香传》在中国流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变异现象,并分析了其变异背后的社会历史原因。
赵渭绒副教授在工作坊会上发言
庄佩娜副研究员就“从求同性,差异性到世界性:中国比较文学“比较”之历史”(“Universality, Heterogeneity and Worlding: Mappings of Comparis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进行发言,追溯了比较在中国比较文学历史中含义的演变及其对比较文学发展的影响。
庄佩娜副研究员在工作坊会上发言
博士生杨清以“他国化的创新机制”(“The Innovative Mechanism of Domestic Appropriation/Foreignization”)为题,对曹顺庆教授提出的变异学与他国化理论进行阐释,从哲学内涵与理论基础、对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的推进、人类文明史上的他国化与文化创新现象进行解读,以探讨他国化在文化与文学创新方面的发生机制。
杨清在工作坊会上发言
博士生张帅东以“关于变异与可变性的再思考”(“Rethinking on Variation and Variability”)为主题进行发言,他提出要从跨学科的角度重新审视文学变异,认为文化的可变性总是维持在某种平衡之上,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文化就会面临相应的危机。
张帅东在工作坊会上发言
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比较文学系与亚洲学系的4位教授也针对文学流传、变异性、世界主义等话题进行了发言交流,会后双方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三、参加午餐读书会
代表团一行还应邀参加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比较文学系举办的午餐读书会,听取了比较文学系就移民文学研究方面的报告。读书会期间,曹顺庆教授等一行人积极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比较文学系师生进行学术交流、探讨。
代表团参加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比较文学系午餐读书会
四、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多个机构开展学术交流洽谈
在宾尼法尼亚州立大学期间,曹顺庆教授一行还分别与非洲研究中心非洲研究项目主任Cheryl Sterling博士与NeelimaJeychandran,全球语言、文学与文化学院主任Carey Eckhardt教授,亚洲研究学系主任On-cho Ng教授,Verge: Studies in Global Asias期刊副主编Charlotte Eubanks教授,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期刊主编ThomasBeeBee教授,以及传播学院钟布教授等会面,就我校双一流学科群国际交流与合作事宜进行洽谈交流,围绕双方合作的具体安排与进程推进交换了意见,双方同意未来将围绕跨文化交流加强交流与合作。
代表团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非洲研究中心部分教师会面
代表团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全球语言、文学与文化学院会面
此次访问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国际交流之行,在丰硕的成果中画上了圆满句号。通过与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及美国部分高校的学者的沟通交流,建立了更为深入的国际学术关系,开拓了国际学术视野,并进一步推进了双一流学科建设工作。
文字:杨清
图片:张帅东
责编:曾元祥
编核: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