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院、出版学院)!

行政管理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政管理 > 学院新闻 > 正文

我院报送的“2019年读懂中国”优秀征文作品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展播

发布时间 :2019年10月18日 浏览量 :

1017日,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报送的2019年“读懂中国”征文作品《我国广播电视学科建设的重要开拓者——记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 四川大学学与新闻学院欧阳宏生教授》在中国教育电视台1套以《不忘初心,与时俱进》为题展播。该作品的作者为我院2018级新闻学硕士生李贤秀、姬晓星,该征文经学校、教育部关工委的筛选,成为中国教育电视台展播作品之一。该作品展示了我院二级教授欧阳宏生对我国广播电视学科建设的贡献及融个人奋斗于祖国发展的爱国情怀。

“读懂中国”活动是教育部关工委推出的助力主渠道开展思政教育的品牌活动,旨在通过身边人讲自身事,感动影响身边人,使广大青年学生在记述和传播老同志的故事中受到生动鲜活的党史国史教育。

2019年,活动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在全国高校全面开展,近千所高校、百余万名大学生参与,采访优秀“五老”万余名。教育部关工委组织专家对各省、部直属高校推荐的590篇征文、239个微视频进行了认真的评审,60篇最佳征文和30篇最佳微视频入选2019年“读懂中国”活动优秀作品展播,并委托中国教育电视台进行包装制作。展播节目将于107日至114日每周一至周四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一套11:30-12:00时间段陆续播放,部关工委公众号同步推送,中国大学生在线也将陆续推送。

2019年“读懂中国”活动优秀作品展播征文类节目从1015日开始推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院入选展播的征文作品我国广播电视学科建设的重要开拓者——记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 四川大学学与新闻学院欧阳宏生教授》。

 

 

"读懂中国"征文作品原文:

我国广播电视学科建设的重要开拓者

——记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欧阳宏生教授

 

儒雅、谦和,是欧阳宏生教授带给人的第一印象。

欧阳教授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受父亲影响,他很早便开始读书,从此与文字和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怀揣着对学术研究的热爱,历经多年积淀,欧阳教授实现从业界到学界的成功转型和一次次突破。

夯实基础 突破自我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新闻学科亟待发展,欧阳教授开创性地将社会学、心理学、系统科学等学科应用于新闻学研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新闻学论集》《新闻写作学概论》等著作,开创新闻学跨学科研究的先河。胡智锋教授对此高度评价,认为欧阳教授的跨学科研究,拓宽了我国新闻传播研究道路。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欧阳教授在全国广播电视理论专家学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九五”重点课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电视理论”课题组负责人,并担任此课题最终成果的总撰稿。历经三年,经过课题组的反复论证研究,几易其稿,推出了在我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部电视基础理论著作《中国电视论纲》。该成果集中了我国电视专家学者的智慧,构建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电视理论体系,为我国的电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他还承担了多项国家及部级广播电视基础理论课题,出版了《广播电视学导论》《广播电视概论》《当代广播电视学》《中国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教程》等著作,成为我国广播电视学科理论的重要开拓者,“祖国的繁荣昌盛与个人的幸福荣誉休戚相关。”

欧阳教授写在书本上的这句话既是其学术情怀的一种表达,也是其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

开拓创新 硕果累累

“我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媒体工作,也就开始了我的学术事业,90年代中后期在中央电视台从事一系列课题研究,但本质还是一个媒体人。21世纪初调入四川大学,开始真正成为一名学者。”欧阳教授回忆到。

2001年,欧阳教授作为被引进的特殊人才,成为四川大学的一名教授。同年,获得全国首届“十佳”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称号,全国高校获得这项荣誉的教授仅有两位。

进入川大后,他主持举办了20多次全国性学术研究论坛,建立了若干学术平台,加强了与中央、其它省级媒体的联系,扩大了四川大学传媒学科在全国的影响力。

21世纪初是中国电视繁荣发展时期,但是如何客观评价各种电视传播理念、电视现象、电视创作、电视节目、创作者等,则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经过研究,欧阳教授决定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批评理论体系。经过几年的努力,一系列电视批评著作出版了。胡智锋教授评价道“其精心琢磨之作《电视批评论》《中国电视批评史》《电视批评学》问世,开拓了一门新的学科——电视批评学,为我国电视批评学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21世纪我国社会人文学科繁荣发展的推动力。顺应时代、传媒和学术发展的新态势和需求,欧阳教授将认知科学与传播学融合进行研究,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认知传播学的学术论文,其课题“认知传播学理建构及实践意义”获得国家立项,并出版了《认知传播学》著作。

这项研究对于活跃传播思想、创新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优化传播效果,更好地建立内容生产机制,正确评估内容传播质量有着十分重要意义。2014年,中国认知传播学会正式成立,他被推举为会长。为了培养梯队,他为年轻人创造机会,培养并组建了一支具有专业水平的认知传播学研究团队,完成了认知传播学学科构建意义的基础理论著述,为当前我国社会人文科学的跨学科研究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事理论研究40年来,欧阳教授的学术影响力跨业界和学界,他出版的《电视文艺学》《21世纪中国电视文化的重构》《互联网时代媒介研究的坚守和创新》《综艺节目版权研究》《理念 范式 方法——传媒研究方法论》 等著作,都富有创新性和前沿性意义,得到学术界的认同。 《电视批评学》《电视文化学》《纪录片概论》《电视艺术学》《广播电视学导论》《中国电视批评史》等著作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广播电视专业本科、研究生使用率较高的教材,有的成了经典性教材。

 

春风化雨 桃李芬芳

“欲立人,先立己。”从教以来,欧阳教授从未缺课或迟到。他习惯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与学生交流,以便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即便是学生已经完成学业,他的关注也不曾减少。2003级硕士唐陟感慨地回忆说:“036月,老师推荐我到中央电视台实习,这时的他更像父亲,担心我难以适应京漂生活,特地嘱托在央视工作的女儿照顾我,让初到北京的我感受到温暖。我能在央视安心实习,后来顺利地留台工作,与老师的帮助密不可分”。多年来,欧阳教授就是这样关心爱护支持帮助着他的每一个弟子。为了使同学们有更好的学习和学术发展空间,老师搭建了各种学术平台,提供各种发展机会。多少同学在这里圆满完成了学业,改变了命运,实现了梦想,成为国家传媒专业领域的高端人才!

“在川大从教的近二十年是我人生中最充实、最有意义、成果最丰富的美好时光。”这是欧阳教授为之骄傲的一段人生经历。

2001年至今,欧阳教授培养了80余名博士,30余名硕士以及10余名博士生班学员及访问学者。其弟子数量堪称我国广播电视理论高端人才培养之最。在多年的教学人才培养中,欧阳教授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法。每年硕博士生的报考数量、录取率、学术成果、毕业就业等都呈现出非常良好的状态。欧阳教授在人才培养上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效应。他认为,品牌来自导师的学养学识,来自于科学的培养方法,来自于导师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目前,欧阳门的毕业生已经遍布全国中央及省级媒体、各大重点科研院校,成为我国广播电视业界、学界领域教学、科研、经营、管理岗位上的骨干力量。

与时俱进是欧阳教授一以贯之的学术理念和学术追求。“踏踏实实做学问,平平淡淡做人”是他的自勉语。这份初心也激励着我辈学子放眼时代、砥砺前行,激励我们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老师言传身教的榜样力量在欧阳门的学子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用一份份优秀答卷,一声声祝福,一次次离别后的再相聚表达着感恩之心。一首旋律优美、音符动人的《欧阳门之歌》由2006级博士刘川郁、2008级博士晏青作词作曲,弹奏录制,在毕业之后的时光里,在广大学子的心间深情传唱——

 

这里有先生欧阳,散发着迷人的芬芳//

传递学术薪火,让我们心旌荡漾//

他有教授的谨严,他有大师的纯良//他有文人的飘逸,他有学者荣光//

几十年如一日,开启学子视野//几十年如一日,谱写传媒华章//

 

2/

这里是欧阳门,浇灌着家园的梦想//

真情交流常扶助;互相砥砺共进步//

这里牵挂时常在,这里快乐永莫忘//这里师恩深似海, 这里情谊绵长//

几十年如一日//先生孜孜不倦//几十年如一日,团队茁壮成长//

 

3/

这里是欧阳门,浇灌着家园的梦想//

真情交流常扶助;互相砥砺共进步/

这里牵挂时常在,这里快乐永莫忘//这里师恩深似海, 这里情谊绵长//

几十年如一日,先生孜孜不倦//几十年如一日,团队茁壮成长


唤一声欧阳门,唤回天涯游子//唤一声欧阳门,自豪涌在心上

唤一声欧阳门,我们总在路上//唤一声欧阳门;让生命之舟远航。

……

  

 

作品专访人物欧阳宏生教授简介:

欧阳宏生,高级记者、四川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首届“十佳”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先后主持两项国家重点课题、一项部级重大课题、15项国家一般及省部级课题。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18部,主编国家重点教材两部,个人著述500多万字,5项成果获国家级奖励、9项成果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奖励。担任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理事、学术委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认知传播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影视研究会会长等多个学术职务。被聘请为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评委和召集人。担任国际纪录片金熊猫奖、中国电视艺术金鹰奖、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委,担任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广电总局、四川省课题评委,担任“全国广播电视论文论著评奖”、“全国十佳百优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评选”评委。兼任《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国广播》及《新闻与传播》(人大复印资料)等学术期刊编委。

 

征文作品作者:李贤秀、姬晓星

编辑:姚雪梅

责编: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