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院、出版学院)!

行政管理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政管理 > 学院新闻 > 正文

我院学子获第四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一等奖、三等奖及最佳数据新闻可视化奖

发布时间 :2019年06月29日 浏览量 :

2019623日,我院入围第四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决赛的2个数据新闻作品——《天涯何处觅归途——中国流失海外文物现状》斩获全国一等奖以及最佳数据新闻可视化两项大奖,《城市收缩:我们该何去何从》获三等奖!

作品《天涯何处觅归途——中国流失海外文物现状》由我院新闻学教研室刘娜任指导老师,作者为:2016级新闻学专业的郭晓蕾、广告学专业的杨璐嘉、新闻学专业的李欣哲以及计算机学院2016级陆晔四位同学。

该作品通过爬取海外15家博物馆的15万条藏品信息,整理故宫博物院清宫散佚文物研究成果、国际敦煌项目,以及国家文物局官网上发布的文物回归信息,立体展现我国文物流失之痛。这一数据新闻分为三个部分:历代文物今安在珍宝为何散天涯百年文物尚堪求

“历代文物今安在”介绍目前我国文物的流失现状及其朝代分布;“珍宝为何散天涯”介绍因战争和盗掘两大原因而造成的文物流失典型——清宫文物和敦煌文物的流失状况;“百年文物尚堪求”则呈现了我国目前回归文物的具体信息,包括时间、数量、代表性文物、回归途径、归还国等。

 

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相关作品

作品《城市收缩:我们该何去何从》由网络与新媒体教研室教师、海外教育学院副院长侯宏虹编审任指导老师,作者为:2017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王盛乾、刘雨凡、常乐、毛维宋和2017级新闻学专业的陈文焕五位同学。

该作品以一段收缩型城市迁居者的自述展开,全文采用“华尔街日报体”写作。第一部分呈现宏观层面的中国收缩型城市问题全貌,通过人口密度、城市面积两个维度的变化展示城市收缩问题的严重性;第二部分以龙瀛学者的研究发现引出城市收缩的原因,对六个代表城市GDP与产业结构三年来的数据进行可视化呈现,并以典型案例来分析收缩型城市经济发展趋势。第三部分通过改革开放40年来城镇化相关政策数量与侧重点的变化,展示中国城镇化各个阶段所面临的不同问题,以此阐释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历史沿革。面对收缩型城市这一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新阶段与新问题,作品引用梁启东副院长对收缩型城市未来发展导向建议以及受访者个人经历结束。

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相关作品

据悉,中国数据新闻大赛是一项贯通学界与业界的全国性赛事,目前已成功举办四届,本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参赛规模近3500人,共吸引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全国94个高校和来自新京报、DT财经、浙江日报、四川日报等8个业界单位共726支队伍。复赛阶段,308个学界作品和25个业界作品成功入围;经专家进一步评选,仅有80个作品入围决赛。最终一等奖作品共计11个,最佳可视化新闻作品仅5个。

参赛历程,心得感悟

 

天涯何处觅归途——中国流失海外文物现状

 

队长郭晓蕾按照一篇数据新闻所应具备的条件来挑选队员,她认为数据新闻首先要讲故事;其次,这篇新闻的核心事实要来自数据;第三,这些数据要通过美观易懂的方式呈现。遵循这个思路,她分别寻找了擅长撰写新闻、数据处理和可视化呈现的新闻、计算机、广告三个专业的同学组队。

指导老师刘娜说,学生团队综合了新闻、广告、数学等几个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在数据挖掘、作品页面设计、可视化呈现、文本写作等方面高效分工合作,体现了同学们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较好的应用能力,也体现出跨学科团队的独特优势。

确定选题

回忆起提出选题过程,团队同学用“不易”与“天意”来形容其经历。整个三月份他们都在讨论和尝试选题,试图在数据可得性和选题意义之间寻找一个最佳平衡点,并着手做了三四个选题,都不太满意。到了三月底,时间已经不允许他们再犹豫下去了。一个雨夜,团队站在江安商业街中国邮政的门口思考选题,恰巧门上贴着一张刊物海报,上面的主题是文物。提出选题的李欣哲介绍:正好那段时间看了意大利归还中国796件文物的新闻,联想到我国还有很多珍宝流失在外,一下子就有了灵感。

刘娜老师认为,这篇新闻选题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是作品最终能够获得评委青睐的主要原因。“流失文物不只是一个人、一个团体的损失,而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损失。能够为流失文物建立一点初步的数据,做一点基础的整理工作,是很有意义的。”

数据采集和可视化呈现

确定新闻的叙事逻辑以后,该支队伍的所有成员便开始搜集数据,工作涉及爬取外国博物馆网站数据、扫描纸质文档、整理相关新闻报道。他们强调,制作优秀的数据新闻,拥有足够量的一手数据非常重要。

而在可视化呈现部分,团队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制作可交互的图表需要编写一定的代码,而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却有时间冲突。三位文新同学没有被困难吓倒,她们选用可视化工具Echarts,分析官网给出的案例,研究其代码语言的使用方式,并自己制作网站,最后成功制作出了一篇内容与画面俱佳的数据新闻作品。

新闻撰写和网页设计

新闻稿撰写由新闻学的两位同学郭晓蕾和李欣哲完成,视觉呈现则由广告学的杨璐嘉负责。该新闻作品的视觉效果得到了浏览者的一致赞美,色调、背景图片都十分美观与典雅,契合主题风格。其中,文物流失路径图更是杨璐嘉同学亲自绘制,替换下Echarts原有方案,以求达到完美的可视化效果。

负责网页制作的郭晓蕾表示,学院的课程安排考虑十分周到,在大一时,必修课中就学习过关于网页制作的基础知识。在此,她也建议学弟学妹,基本功一定要打扎实。

决赛答辩

数据新闻大赛不仅考察数据新闻的质量,也在决赛答辩环节考验队伍的展示能力。决赛现场每支队伍的答辩时间仅有8分钟,其中5分钟为作品展示、3分钟为现场问答,团队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现作品的亮点。

 

杨璐嘉同学在决赛答辩环节发挥了重要作用,她曾经在互联网+、大广赛等各大赛事上获奖,具有丰富的答辩经验。在她的修改和把关下,团队最终的答辩PPT简洁而重点清晰,由她制作的答辩视频也为答辩的现场效果锦上添花。

 

指导老师评价

刘娜 老师

首先是选题要好,能够做数据新闻的题目非常多,希望学生能够做一些重要的、有社会意义的题目,而不仅仅是能够被数据化的题目。

其次,作品的整体结构和组织逻辑也要明确,以突出作品的逻辑性,并使整体结构更为清晰明快。

再次,对文本进行逐字逐句的把关和修改,希望能够用较为典雅的语言呈现这个典雅的题目。

最后,在数据可视化的细节方面,建议团队成员增加可视化互动操作说明,并增加了主要结论的呈现,以方便观看者把握要点和结论。

刘娜老师说:“好的作品需要在各个方面都尽善尽美,我们都不遗余力地去尽量接近这个目标。这个结果超出了我的预期。今年是第一次参赛,我们都是在黑暗中摸索前进,而且今年的比赛空前激烈,参赛作品比往年都多,因此,我们之前的预估是拿到名次就已经不错了。获得双奖,确实是意外之喜。同时,团队也想也对学院领导、老师和同学们的大力支持,和校内外诸多师友的支持表示感谢,大家的关注、支持和转发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作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间接促使了作品的获奖,希望明年学院能有更多的学生团队参赛并获奖!”

团队感悟

16级新闻学专业 郭晓蕾

数据新闻是我一直想尝试的一个领域。从大一下学期开始在Coursera上学习Python的相关知识,到大二下的大创项目第一次尝试大数据方向选题,再到大三上在香港城市大学旁听了张昕之老师讲授的数据抓取课程,再到大三下本次数据新闻的亲身实践,可以说这是一个逐步递进、水到渠成的过程。

在这里,需要特别感谢我们的指导老师刘娜老师:无论是选题的敲定,还是版块划分和叙事逻辑架构,亦或是文稿的修改,老师都非常耐心细致地给予了我们建设性意见,而这些是我们几个小组成员根本无法考虑到的方面。在此,也感谢学院本科课程完善与合理的规划、操慧老师的鼓励、黄顺铭老师的推荐。

通过此次比赛,我收获了许多,而这些是课本所不能给予的。例如,从一开始对于数据新闻选题的茫然与困惑,到逐渐领悟“数据新闻不是罗列的数字,而是从数据中生长的新闻故事与事实”的转变,是只有在亲身实践中才能完成的。因此,也希望有更多的同学能够走出我们的舒适区,通过实践,来不断提高我们的素养与能力。

 

16级广告学专业 杨璐嘉

我在去年曾以数据新闻可视化为题做过实证研究,空谈理论不知实践当然是不行的。如今是“大数据的时代”,与之对应的,我以为是“图像化的世界”(或景观社会)。仅数据新闻来讲,作为信息本身的大数据并不能直接被受众理解,但图像却可以成为数据完美的“容器”,使得海量、抽象、看上去昏昏欲睡的数据变得直观、生动、易于理解,数据可视化的魅力就在这里。

我们在数据可视化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其中最纠结的是:如何平衡美观性和可读性?其实现在再看我们的作品,也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矛盾,少数图表过于追求视觉上的“炫酷”,而忽视了数据可视化的核心:是将复杂数据简洁化,而不是复杂化。这是我们今后后应当注意的。

总之,比赛结果令人欣喜,这是我们团队通力合作的结果,感谢队友们。当然,在数据分析、可视化表达等方面的积累,是学院老师教学的结果。我在饶广祥老师、曹邑老师、丁浩宸老师和刘平老师的课上锻炼了文案撰写、平面设计和视频制作能力,在黄顺铭老师的课上学习到了数据分析方法,同时,我也从我的大创指导老师徐沛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深入的图像分析方法,这些都为我完成数据新闻可视化奠定了基础。

 

16级新闻学专业 李欣哲

最初参加比赛时,并没有想到我们会做出这样一篇现在看来较为成熟的作品。比赛过程中我们遇到了种种困难,甚至我这个纯文科生也被迫去研究了一下代码。回望这段经历,我觉得很神奇,从零开始制作一个复杂的作品,我几乎是和《觅归途》在一起成长,通过比赛,也越发感受到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数据新闻似乎在改变着原有的新闻生产模式,这个比赛让我看到了数据的魅力,是大数据的描述让新闻事实更加直观可靠;也让我看到了专业的发展方向,明白了文理结合、专业互通才是未来的大趋势。

感谢刘娜老师的悉心指导,每一阶段成稿,她都会认真看我们的作品,为迷茫中的我们指点方向,提出很多有价值的建议,让我们获益良多。

 

城市收缩:我们该何去何从

 

一时冲动就参加了

该作品团队负责人王盛乾将自己参赛原因归结为“兴趣”。这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大二男生,曾于大一下半年偶然在图书馆翻书时接触了数据新闻概念,“那时候只觉得跟纯文字的报道相比,这些花花绿绿的图表挺有意思。”于是在大二他开始通过网课、浏览其他学校的数据新闻作品深入了解数据新闻。寒假时,他得知了第四届数据新闻大赛即将举行的情况后决定组队参赛。随后,他召集了他所在的学术型社团新闻传播研究会的两名成员,同时按照参赛队员的素质要求另邀请了两名同学,最终组成了一支初步具备新闻采写、数据搜集、数据处理和可视化呈现技能的参赛队伍。

紧急更换选题

说实话,我们在作品提交截止前三周才最终确定了现在的选题。王盛乾说,原定的选题是共享经济,在确定选题时调研不够细致,后来才意识到共享经济数据被各大公司垄断,且类似报道丰富,很难立意新颖。因此,团队不得已在离截止日仅有一个月时更换选题。备选的方案有高校食堂粮食浪费、城市电力供应等选题,但均被内部讨论否定。队员陈文焕感叹道:要找到有价值、合时宜的一个社会问题真的很难,甚至一度以为要放弃参赛了。

最终,团队指导老师侯宏虹老师问了队员是否对“收缩型城市”选题感兴趣,恰逢鹤岗房价跌破千元的新闻引起热议,因而这一兼具新近性、社会价值的选题迅速被敲定。

真正上手才知道有多难

摆在队员面前的第一道难题便是找到合适的受访者,即:理想的采访对象应该具有从收缩型城市迁居大中城市的经历,几经周折,团队才找到符合条件的受访者。

第二大难题是数据搜集,660座城市数据的整理让负责数据检索与校对的常乐同学至今回想起来依然觉得苦不堪言:当时正好是五一假期,我已经定好了去玩的,结果在车上整理数据到想吐。在数据挖掘方面他们也遇到了困难,负责数据挖掘的毛维宋同学原定使用爬虫爬取中国政府网相关城镇化政策数据,结果因为时间和数据清洗难度作罢,选择了手动检索与权威年鉴印证相结合的方式获取数据。

数据可视化重任交给了王盛乾,他此前使用可视化软件tableau的经历仅限于几次课程作业。最后接近截止日期时,团队才发现无指定服务器的情况下JavaScript代码无法导出,只能用录制gif作为替代可视化方案。对此,王盛乾认为,没能找到完美的可视化呈现方式是本次参赛的最大遗憾。

“整个比赛过程最令我感动的是大家不管多忙多累都没有放弃。”王盛乾坦言,“截止日前一周我就没三点前合过眼,我们真的没经验,但硬是靠着闯劲在最后时刻拿出了作品。”

权当积累经验

对于获奖,队员们均表示,最开始都没想过能取得名次,参赛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困难让大家都觉得今年参赛权当积累经验了,明年还有机会。特别是进入复赛以后了解了其他团队的水平,队员都感觉自身离顶尖水平差距还很大,初次参赛止步于此也是可以接受的。就在全体团队成员都不抱希望时,611日下午,王盛乾接到了同为川大参赛队伍的郭晓蕾学姐的消息学弟,你们进决赛了!

 

“当时我感觉脑子一懵,缓了5秒钟以后还是不敢相信,直到打开赛事官网看到了我们的名字。时至今日,王盛乾提及依然激动不已。

评委老师在答辩现场指出了作品的两个问题:其一,鹤岗的房价尽管是受众关注的焦点,但其能否作为收缩型城市的代表有待商榷;其二,作品中数据可视化内容较少,显得有些难以支撑主题。

 

指导老师评价

侯宏虹 编审

恭喜他们取得了三等奖,我全程参与才知道他们有多不容易。

数据是新闻的开始,而不是结束。王盛乾团队的同学们通过这个比赛,体验了一个数据故事由始到终的全过程,相信大家能更深刻地理解数据新闻不单单是收集数据、对数据的美学呈现,更重要的是用数据体现更深层次的信息,同时关切数据背后活生生的个体。

这次参赛对整个团队是一次珍贵的学习经历,整个作品从选题确定、数据挖掘、故事架构到最后可视化呈现完成,大概只用了10天左右的时间。虽然最后提交的作品远不完美,但我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这些年轻的同学们未来的巨大潜力。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同学,应该具有数据挖掘采集和新闻分析的“跨界”优势,相信同学们经过进一步深入学习,会在下一次比赛中取得更好成绩!

团队感悟

2017级新闻学专业 陈文焕

这一段备赛经历比较难忘的地方在于我们团队每个人各司其职,并尽力做自己最擅长的部分。组长任务给得很合理也很合适,在我们全组停滞不前,特别是最后决赛全组成员因为期末考试到场困难时,他不断跟组委会和我们沟通,推进进度。他的坚持和责任感是我想特别感谢和今后应该学习之处。我认为每一次经历都是经验的积累,这次的不足是下一次的优势转化,每一次尝试都会值得,只不过要尽力而为。

 

2017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常乐

我主要负责收集部分数据以及美工设计。起初,我对收集数据存在诸多误解,对收集方法和新闻中数据的地位都理解不到位。后来,在侯宏虹老师的启发下,我了解到爬虫并非总是收集数据的最佳方法,在数据新闻中,其实数据仅是开始而并非全部。回想起备赛过程,仍有不少遗憾,但更多是在团队合作中不断自我改进与提升尝试,这是知行合一的快乐。此路遥遥,此心昭昭,继续学习,继续努力!

 

2017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刘雨凡

 

我主要负责的是采访和文稿部分,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不仅将老师讲的采访技能运用到实际中,还收获了很多经验,得到了锻炼。同时,我的家乡本身也是典型的收缩型城市,能让大家关注到这个现象本身,也算是为家乡的发展做了一点小小的贡献。十分感谢我们的老师、队长和队员们的辛勤付出!

 

2017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 毛维宋

可能最困难的部分是选题与最后的作品呈现。我们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去讨论我们到底要做什么,这种对选题的思考需要顾及到数据获取与采访的难度;而在最后的展示上,几番删改也让我们筋疲力尽,不过好在一切都是值得的。

 

对此喜讯,一直从事新闻业务教学和研究的我院副院长、四川省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操慧教授表示:祝贺两个团队的同学和两位指导老师获得佳绩,这是我们当下新闻生产和思维融合转型的有益参与及创新实践。同学们的作品不仅预演了未来职业竞争所需要的素质考验,而且也展示了他们学以致用、勇于创想的潜力,这其中包含着学院师生跨专业的有效协作和倾情努力。数据新闻之美,在于以数为媒、以数为据,它展现的是我们万物互联的可能性和对变化着的各类复杂关系的理解。这对我们的教学和科研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对全媒体人才培养的数理思维与人文关怀的和谐养习提出了新命题。”

供稿人:获奖团队

编辑:雷思远、成博

责编: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