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院、出版学院)!

行政管理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政管理 > 学院新闻 > 正文

百年风雨党史鉴 守正创新青年行 | 我院师生赴江油王右木纪念园及故居开展主题党建活动

发布时间 :2021年04月16日 浏览量 :

202149-10日,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从党史中汲取丰厚营养,把红色资源作为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我院三十余名党员师生代表赴四川马克思主义运动先驱、四川党团组织创始人王右木纪念园及故居所在地——四川省江油市武都镇,开展主题党建活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党史学习要求我们将书本学习与现场观摩体悟紧密结合,并能通过革命故事汲取力量。值此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本次访踪作为我院特别策划“寻红色档案 记百年峥嵘”专题报道的系列活动之一,是我院师生深入红色教育基地、近距离感受四川建党第一人王右木的熠熠初心、重温那段砥砺民族复兴之志的峥嵘岁月、体悟及传继先辈“鼓动人民起来大声疾呼”爱国使命的重要红色实践。

 

 

在为期一天半的学习参访中,我院党员师生们走进江油市武都镇王右木纪念园,在解说员的带领下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身临其境接受红色革命洗礼;参访王右木故居,在珍贵的先贤遗迹中深学笃行,领悟一代代共产党人铸造“百年风华”的艰辛与不易,坚定信念再出发。

 

我院党员师生在王右木烈士革命事迹陈列馆前合影留念

我院党员师生在王右木烈士

历史文物无言 先贤精神留声

 

王右木纪念园坐落在江油市武都镇热闹的街头背后,与四川名山窦圌山隔涪江而相望,始建于198711月,于19916月开馆,总占地面积达5500多平方米,以其幽静雅致、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与周边闹市区别开来。

9日午后,我院党员师生在蒙蒙细雨中走进这位革命先辈的纪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门两侧的楹联:“是马列先驱星火燎原歌昂易水,为青年向导朝阳鸣凤响彻人声”。这副楹联仿佛是王右木传奇一生的写照,作为一名共产党的历史上的先行者、奋斗者、引路者,王右木用生命践行着入党誓言,用奋斗为党书写前进的篇章,用奔走为全川上下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注入活力与动能。

参访师生听王右木事迹讲解

 

在纪念园讲解员包嫔娥的带领下,师生们参观了“薪火永继”“思想的力量”“王右木生平事迹陈列馆”等主题展厅,偌大的展厅内陈列着大量珍贵的革命文物,一份份历史文献、一页页珍贵笔迹、一张张革命影像,讲述着王右木东渡扶桑、结交志士、科学救国等革命事迹,记录着以王右木为代表的一代先烈筚路蓝缕的革命历程。

师生们在王右木纪念园内认真参访

 

参访过程中,我院师生不时驻足,俯身靠近展柜内的文物仔细阅看,一字一句地品读着每一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其中一块电子展板尤其惹人注目,上面勾勒着马克思读书会的创办始末,并以地图呈现出全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传播情况,这引发了参访师生的关注与思索。我院副院长操慧教授说,中国这些最早燃起马克思之光的地方,往往与丰富的报业实践活动伴生,其背后所折射的新闻与历史的互构关系以及新闻对进步思想的启蒙作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参访师生观看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分布图
 

作为一名长期负责王右木事迹解说的工作人员,讲解员包嫔娥也在日常工作中被王右木身上所闪现的伟大精神光辉感染,她说:“我们要学习王右木烈士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更加深入全面地学好党史,不断提升自身的党史文化素养;我们要学习王右木烈士传播真理的奋斗精神,努力研习讲解的方式和方法,用更严谨又生动形式来讲好红色故事,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我们要学习王右木烈士无私奉献的献身精神,克服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用最佳的状态圆满完成每一次任务;我们要学习王右木烈士忠贞爱国的民族精神,始终把党和祖国人民放在第一位,戮力同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

 

王右木纪念馆讲解员包嫔娥接受我院新闻中心采访

 

故居倾诉往事 守望兑现誓言

 

伴随淅沥春雨,师生一行走出纪念馆,前往位于江油市武都镇解放西街22号的王右木故居进行参观,在寻访中触摸红色历史,缅怀英雄先烈。

褐瓦、白墙、青石板路。朦胧细雨中,占地1200平方米的王右木故居静静伫立,穿斗式木结构的屋舍内完整保留着八间房间,家具和生活器物整齐陈列于内,还原着昔日王氏大族的日常图景,讲述着一代革命志士的成长故事。故居外,象牙白的王右木塑像静穆而立,彷佛承载着昔日这位热血青年的愿望,默默执守一颗赤子心,护佑一方家国土。

王右木故居外的王右木塑像

 

参访过程中,师生们穿行于屋舍间,观览着珍贵的文物与档案,依循着旧物陈设编织出的场景,想象着昔日王家的兴盛昌旺,读解着王右木舍小家为大家,誓为众生谋求幸福的神圣抉择与英雄情怀。故居内的一景一物呼应着王右木的成长点滴和传奇故事,触动着参访师生。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刘亚丁教授感慨道:“王右木是真正的大户人家子弟,但他为了帮助人民实现翻身解放,牺牲了自己的一切,甚至献出了生命,这样的抉择让人由衷敬佩和感动。”


文新师生参观王右木故居

 

离开故居前,大门口张贴的一幅对联让不少师生再度驻足,对联上书写着十六个大字——“人民江山春风万里 社会主义幸福千秋”。为此,学院第一党支部成员何玉雪同学表示,这不仅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了王右木的精神信仰,更让自己领会到肩头的责任,“作为生活在美好新时代的青年党员,我们要学习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真正做到学史力行,牢记使命。”

 

百年初心不止 革命薪火永继

 

王右木的革命实践与四川有着紧密联系,他更被称为“四川党建第一人”,由其组建的马克思读书会是四川最早的以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任务的民间组织,而其主办、主笔的《人声》报更是四川地区第一份公开地、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社会主义运动的革命刊物。

王右木纪念园内景

四川大学,在王右木革命道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五四运动期间,留学归来的王右木受聘于成都高等师范学堂。读书执教中,他心中的革命烈火愈燃愈旺。

1920年秋天,由王右木组织,童庸生具体负责的四川马克思读书会在成都高等师范学堂明远楼正式成立。他们以此为主要阵地开展各种活动,成员由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和附中的师生逐步发展到成都市的各个学校,许多中小学教师、新闻工作者、社会知识青年和少数工商从业人员也参加进来。

 

王右木纪念园内珍藏的马克思读书会会址照

 

由王右木等志士点燃的革命火把,为四川照亮了谋求光明与解放的康庄大道。据研究,王右木主编的《人声》报成为当时四川地区共产主义党团组织创建的重要舆论工具,也正是在王右木的引领和影响下,刘亚雄、廖恩波等一大批四川先进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在川渝大地上书写出救国图存的新篇章。

王右木纪念园内珍藏的《人声》报版面图

 

中共江油市委党校副教授,王右木纪念园党支部书记、主任王良秋介绍说,四川有着深厚的革命传统,王右木等一批四川爱国志士一生追求真理,信念坚定,忠诚于党和人民,他们的身上彰显着浓厚的爱国为民情怀与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他们的英勇事迹与卓越品质,承载着巴蜀儿女的赤诚热血,是馈赠给当今社会的重要精神财富。

10日下午,寻访活动结束,带着感动与收获,师生一行返回蓉城。近距离的参访引领师生走近了“四川建党第一人”王右木的革命历程,令大家能够重温其振臂高呼唤革命、呕心沥血启民智的红色人生,增强了大家对党的革命传统与共产党人的使命初心的体认。民族风骨未改,先烈精神永存。百年华诞将至,愿英雄故事化为空中星辰,照亮前路,指引我辈踔厉奋发,为实现国家“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红色基因传承 文新师生感悟

 

文学与新闻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

中共党员 张莹:

这次与学院师生党员一起参观王右木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和故居收获很多,感触很深,我们在和平年代更需要从红色基因中汲取砥砺奋进的力量。王右木烈士虽然一生短暂,却开创了四川党史中的许多先河。王右木烈士是四川马克思主义运动先驱、党团组织创始人,他用有限的生命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火种撒向巴山蜀水,奠定了四川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基础,开辟了四川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壮阔道路,激励着巴蜀青年学子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前赴后继、奋勇争先。

 

文学与新闻学院党政办主任

中共党员 银浩:

通过瞻仰王右木烈士故居,使我们重温了峥嵘历史,接受了红色洗礼,思想和心灵为之触动。我们将以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继承先烈遗志,发扬伟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推动学校和学院“两个伟大”而不断努力奋斗。

 

文学与新闻学院副研究员

中共党员 寇淑婷:

我非常荣幸参加文新学院组织的这次党建活动。王右木烈士是四川省党组织的创始人,他无私奉献、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就像今天的蒙蒙春雨一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王右木同志创办《新四川旬报》、《人声》报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事迹还启迪我们,报刊媒介是传播新思想的革命阵地,在文化传播、传承过程中具有不可估量的先锋模范作用。四川具有优秀的红色基因,在王右木精神的感召下,激发了一大批优秀的进步青年和党员为党的事业奋发进取,我们四川大学的原校长吴玉章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位;同时,四川也涌现出一大批像朱德、陈毅、邓小平等卓越的共产党领袖,他们的精神烛照我们前进的航向。

 

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党支部

入党积极分子 新闻学博士生 林丽:

作为四川大学革命英烈事迹陈列馆的讲解志愿者,王右木这个名字对我来说其实并不陌生,他曾两度在川大前身四川通省师范学堂求学,后又任教于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可以说是与我们川大有着很深的渊源。这次赴江油参观王右木纪念馆,让我得以重新沿着他的人生轨迹,了解到更多真实而有温度的革命细节。在担任高师学监和教员期间,王右木在学校里组织起马克思读书会,还教育学生要“研究新的社会科学”,要“做中国的新青年”。正是在王右木这种新派教师的带动下,川大成为了“四川进步势力的大本营”,更是川内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前沿阵地。百年倏忽而过,斯人虽逝但思想永驻,恰是“领袖群英吾与汝”。

 

文学与新闻学院第二党支部

中共党员 新闻学硕士生 魏梓慧:

在王右木纪念馆的第三部分中,王右木的精神被概括为孜孜不倦、寻求光明的求索精神,追求真理、传播真理的奋斗精神,光明磊落、无私奉献的献身精神和矢志不渝、忠贞爱国的民族精神,难能可贵的是这四种精神共同在王右木的身体内相互作用,迸发出了巨大的革命能量,他像一只不断燃烧,而且越燃越大、越燃越旺的火球,带动起一批有志青年共同前行。参观完毕后,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王右木的这句话:“军阀恨我等十分,就是我等的工作做到了十分;彼辈不恨我等,就是我等没有做(好)工作。”他将军阀的阻挠与迫害化为自己不懈奋斗的动力,用积极、坚定、顽强的心态去面对困难,这非常值得我们在平时的工作和学习中去承袭这种精神,越难越拼,挑战自我!

 

文学与新闻学院第六党支部

入党积极分子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 马军宝:

王右木先生对四川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作、四川党团组织的创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彼时的他就像一缕星火,虽然力量微小,但他却凭借着自己和革命同伴的努力,让革命之光照亮了整个四川大地。他一生都在向着“为全人类谋均等幸福”目标前进,直到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先生在追求共产主义的革命道路上不为名利、舍生忘死的坚定信念和崇高品质,将永远激励我们当代青年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乘风破浪,奋勇前进。

 

采写|郑秋、张诗萌、林丽、魏梓慧

周于七、冷思言

图片|陈悦月、魏梓慧、周于七、张诗萌

视频| 李辉 雷思远 张宏伟

排版|冷思言 张诗萌

策划、责编|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