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院、出版学院)!

行政管理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政管理 > 学院新闻 > 正文

《四川政协报》刊发我院周裕锴教授文章《苏轼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发布时间 :2022年10月19日 浏览量 :

20221019日,《四川政协报》刊发我院教授、苏轼研究学会会长周裕锴撰写的《苏轼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该整理自周裕锴教授在三苏文化与治国理政理念和思维研讨会的发言,文章指出苏轼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文化巨人,并分别从政治主张、执政理念、做官原则、廉政精神、教育理念和科学治理六个方面总结了苏轼的治国理念。

附原文:

苏轼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周裕锴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文化巨人,九百多年来,他的影响不仅跨越宋元明清各朝各代,而且流布海外汉文化圈,朝鲜、日本、越南,甚至欧美各国。苏轼在思想、政治、哲学、经济、军事、教育、文学艺术、社会伦理学、博物学上都有很大的成就。下面谈谈我对苏轼治国理念的粗浅理解。

  1. 政治主张:温和的改革

苏轼是改革家,但他与坚持激进改革的王安石不同,是一个温和的改革家。在《上神宗皇帝书》中,苏轼提出治国的三大原则。第一是结人心。要使朝廷政府所作所为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故天下归往谓之王,人各有心谓之独夫。第二是厚风俗。苏轼认定国家之所以存亡在道德之浅深风俗之厚薄,而不在乎强与弱”“富与贫。苏轼厚风俗的主张,对于如何构建一个诚信的社会、和谐安定的社会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三是存纪纲。主张朝廷应保持台谏(御史台、谏院)机制,台谏遵从天下公议,对宰相权力起制衡作用,可遏制官员的腐败和权力的滥用。

  1. 执政理念:仁爱的精神

苏轼参加科举考试,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一举成名。苏轼此文不仅继承了儒家施仁政、行王道的精神,而且包含了很深刻的法治思想,具有现代文明性质。他反复论证的罪疑惟轻,从伦理学方面来看,与现代法律中疑罪从无有相通之处,不以杀戮惩戒为刑罚的目的,而他赞扬推崇的忠厚之至中,包含着一种人道主义精神。这种仁政忠厚思想,融入到他一生的行为准则之中,此后他对新法的抵触,皆是以是否仁厚”“爱民的标准去衡量的结果。

  1. 做官原则:从道不从君

苏轼出仕做官、兼济天下的原则是,不能屈服于君王个人的权势,而是尊崇一种道义的原则。什么叫做道义?要看君王的行为对这个国家和民族是否有益处。如果君王明明做了错事,还支持君王,这就和一个士大夫的道义责任截然相反。苏轼在《张文定公墓志铭》里表示,一个士大夫一定要看重自己的所作所为,一定要知道自己的人格是有尊严的,而不能丧失独立的人格,区区仆臣,以得为喜,人格萎缩、失去底线,变成功利之趋,谤毁是逃

  1. 廉政精神:不贪以为宝

苏轼的廉政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六事廉为本赋》里面。以廉为本的信念,贯穿苏轼一生。苏轼将子罕的不贪以为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之一。苏轼官拜中书舍人,受到朝廷的重用,他在《谢中书舍人启》中表达出对廉俭成风的社会风俗的期待,并暗含廉政从我做起的表态。直到临终前不久,他还写下至今不贪宝,凛然照尘寰的诗句。

  1. 教育理念:思想的包容

苏轼之所以被称为苏海,就在于他思想文化的丰富性和包容性。苏轼认为在中华民族的文化积累中,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的精华。他在《祭龙井辩才文》中指出:孔老异门,儒释分宫,又于其间,禅律相攻。我见大海,有北南东。江河虽殊,其至则同。他反对儒家和佛家之间互相斗争,也反对佛教内部宗派之间相互攻击。苏轼认为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的精彩之处,其主张的精华部分是人类精神的普遍原则。

  1. 科学治理:实干的精神

苏轼长期担任地方官,做过很多有益民生的功绩。在杭州、密州,他都曾率领官员亲自参加捕捉蝗虫的工作。在徐州,面临黄河泛滥造成的洪灾,他率领军民奋战城头,战胜洪灾,得到神宗皇帝的奖励。在杭州,他疏浚西湖,筑造苏堤;在颍州,他赈济灾民,捕杀盗贼,保一方平安。在知颍州期间,他详细考察地形,搜集数据,体恤民情,阻止了开八丈沟这项劳民伤财、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巨大工程。这是苏轼对我们的启示之一。也就是说,作为地方官员,不仅要勤政,而且要有实际调查和科学依据,切不可脑门一拍定下工程,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造祸于民。

 

来源|四川政协报

编辑|彭可诣

责编|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