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院、出版学院)!

交流合作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交流合作 > 学术交流 > 正文

长江新闻论坛回放(一) | 范长江相关研究

发布时间 :2019年10月19日 浏览量 :

1016日下午,“纪念范长江诞辰110周年暨首届长江新闻论坛”之范长江相关研究主题论坛在科华苑宾馆举行。来自复旦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暨南大学、河北大学、汕头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武汉工商学院、淮阴师范学院等高校的研究者进行了论文分享和研究对话。

微信图片_20200110142554微信图片_20200110142556

 

主题论坛上半场

 

主题论坛上半场由四川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朱至刚主持,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龙伟研究员担任点评人。

 

微信图片_20200110142559

朱至刚教授主持

 

微信图片_20200110142601

龙伟研究员点评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范东升、复旦大学博士生费雯俪、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乔云霞、重庆大学研究员齐辉、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讲师周浒、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王明亮、四川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刘裴玮、四川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夏迪鑫先后进行论文演讲。

微信图片_20200110142603

范东升教授发言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长江次子范东升教授首先分享了《〈中国的西北角〉与〈大公报〉版面政治性用语差异辨析——以〈成兰纪行〉为例》一文,讨论了范长江西北通讯中政治用语的重大变化。范东升教授指出,《中国的西北角》编辑成书时所依据的是记者原稿而非《大公报》版面文章。他还强调,该书体现了范长江的原意,并表明其当时在政治态度上与大公报馆已存在深刻的差异,而这也是范长江离职的主要原因。

 

微信图片_20200110142606

博士生费雯俪发言

 

复旦大学博士生费雯俪的报告发言为论文《身份角色使命:从新闻记者到“记者头子”》,她分别从范长江的从业经历、范长江的新闻实践以及新闻精神、范长江对新闻事业的贡献以及对范长江的赞扬和自己的心得体会这几个方面,对范长江的身份角色转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与探讨。

 

 

微信图片_20200110142607

 


乔云霞教授发言

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乔云霞的报告题目为《从社会心理学的视域看范长江成名》,她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就范长江的家庭教育、求学经历、抗战探索、延安采访和为党的新闻事业开拓进取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梳理,深入剖析了范长江的成名过程。

 

微信图片_20200110142609

齐辉研究员发言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的齐辉研究员在发言中首先就上午主论坛的相关内容分享了自己的感想,随后在展示其论文《范长江新闻救国思想》的过程中,对范长江新闻事业的内涵、新闻救国思想的特点及意义做了细致解读。

 

微信图片_20200110142612

周浒老师发言

 

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讲师周浒的报告发言为《认识新闻人物范长江的另一种视角——基于阅读史的视野与方法》,他借助阅读史研究的方法与视角来进行史料挖掘与梳理,对范长江阅读史做了较为详实的考察。他认为,探究范长江的阅读史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范长江如何借助阅读成为“名记者”,有助于在阅读史的视阈下把握范长江由爱国青年知识分子成长为坚定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的历程。

 

微信图片_20200110142614

王明亮老师发言

 

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王明亮博士在其论文《少爷小姐们为什么倾心革命——以杨静远的思想转变为个案》的报告发言中说,通过个案研究与资料梳理发现,杨静远思想变化过程及其思想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事例和史料可以以小见大地反映当时青年人积极投身革命事业的潮流。

 

微信图片_20200110142616

博士生刘裴玮发言

 

四川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生刘裴玮在发言中报告了其与四川大学新闻学院讲师吴琳合作的论文《四力理论视域下范长江新闻实践研究——以〈中国的西北角〉为例》的主要内容。她以“四力”为视角,介绍和阐释了研究原因、研究框架及研究发现,并提出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应锤炼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以提升新闻的亲和力、公信力、思想力及传播力。

 

微信图片_20200110142618

博士生夏迪鑫发言

四川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夏迪鑫作了其与四川大学新闻学院操慧教授合作的论文《典范聚焦:中国新闻奖与范长江新闻奖》的报告,她从新闻的人学性与实践性、中国新闻史上的范长江、中国新闻奖与范长江新闻奖、从“新闻奖”回到“新闻人”这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该研究认为,新闻奖是当前业界生态的晴雨表,对其进行的研究是对甄选框架以及相关新闻作品、新闻人职业精神的再次升华。

 

主题论坛下半场

主题论坛下半场由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副主编吴定勇主持,四川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操慧教授担任点评人。

微信图片_20200110142624

吴定勇教授主持

微信图片_20200110142626

操慧教授点评

 

范长江先生的侄子范小朵先生、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威、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龙伟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操瑞青博士、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弓娜娜、四川大学新闻学院博士贾瑞琪、武汉工商学院文法学院讲师张潜先后发言。

微信图片_20200110142628

范小朵先生发言

 

范长江先生的侄子范小朵先生通过分享自己写作的《小兵范长江》一文,生动讲述了范长江生前的故事。他说,范长江与范仲淹一样,初心都是“先天下忧”,这也成为了实际上的家族传承。为此,“小兵”范长江积极投身革命,扛枪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并经历了生死的考验。同时,在范长江的带动和鼓励下,他的二弟范次希和三弟范长城先后成为了正式的“大兵”,参加了延安抗日部队和解放军部队。此外,范长江敏锐的军事洞见力也在其报道和论述中有具体体现。

 

微信图片_20200110142630

张威教授发言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威作了题为《白石铺之谜:范长江1935年范长江成兰行中的“南辕北辙”》的论文报告。他讲述了自己重走范长江之路的经历,并通过短视频展示了考察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他表示,在九天的考察中,同行者们证实了范长江成兰之行的路线,并确认了范长江西北之行的两个目的之真实性。

 

微信图片_20200110142632

龙伟研究员发言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龙伟研究员作了题为《范长江离职大公报再探讨》的论文报告,他基于学界目前既有的研究观点,结合相关人物的回忆记录,归纳了自己对范长江离职大公报一事的考证和研究心得。他认为,范长江在武汉时期其实已经表现出明显的政治转向,离职大公报并非偶然,对范长江的离职研究应放之特定的时空环境下去做一个连续性的考察。

 

微信图片_20200110142635

操瑞青老师发言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操瑞青博士作了题为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文报刊新闻真实观念的转折》的论文报告。他指出,1870-1880年代的新闻真实观念之转折虽然表面上看似乎是新闻真实观念的“退步”,但实质上却让报章新闻真正融入了当时的中下层文人的生活之中。他认为,这种转折具有实践中的“进步”意义,并标志着西方新式报刊“本土化”历程的开始。他还就相关问题提出反思,认为所谓的“新闻真实”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文化概念,而不必一定是西方的现代科学概念,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对“真实”的理解亦有不同,我们应做历史的多维考察。

 

 

微信图片_20200110142637

弓娜娜同学发言

 

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弓娜娜在论坛上分享了其与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朱杰合作的论文《范长江西北行之民族地区新闻报道研究》,她以范长江西北行涉及到民族地区的新闻作品《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为研究样本,使用文本分析法对相关新闻作品进行分析,探讨了范长江新闻作品与其民族意识觉醒的关联。

 

微信图片_20200110142639

贾瑞琪老师发言

 

四川大学新闻学院老师贾瑞琪博士报告了其与四川大学新闻学院蒋晓丽教授共同写作的论文《主流媒体范长江报道的符号叙事学研究——以人民网相关报道为例》。她从作为符号的范长江、范长江形象的符号化建构、范长江报道的叙事技巧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她认为,范长江的符号化建构是政治领域与新闻领域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主流媒体则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对不同报道主题的挖掘、多元主体的联合书写以及以史鉴今的叙事方式构成了当前范长江报道的叙事特征。

 

微信图片_20200110142642

张潜老师发言

 

武汉工商学院文法学院讲师张潜报告了其与四川大学新闻学院蔡尚伟教授合作的论文《新媒体环境下提升“范长江”传播效果的思考》。针对新媒体环境下“范长江”的传播现状、新媒体环境下“范长江”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她进行了实例分析,并就新媒体时代如何传播“范长江”提出了建议:一是多渠道全媒体,扩大传播影响力;二是丰富内容,强化传播深度;三是创新表达方式,加强与受众的互动。

 

微信图片_20200110142644微信图片_20200110142647

 

本次论坛作为“纪念范长江诞辰110周年暨首届长江新闻论坛”的主题论坛之一,为开展范长江相关研究的学者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

 

 

文字 / 林红梅 王炎 林丽

图片 / 蔡亚纯 张诗萌

责编 / 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