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院、出版学院)!

交流合作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交流合作 > 学术交流 > 正文

讲座回顾|张弘(普慧):汉语俗文学的经典化

发布时间 :2023年04月15日 浏览量 :

2023413日,我院学术传承、文明互鉴与话语构建系列讲座第讲顺利举办,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我院教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弘(普慧)教授在线为全校200名师生作“学术传承与人文精神”的主题报告,本次讲座由我院何剑平教授主持

张弘(普慧)教授主讲

 

   讲座伊始,张弘教授首先介绍了他所在的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概况,研究所下设俗语言、俗文学、俗信仰和民俗人类学四个研究方向,研究领域涵盖语言学、文学、史学、宗教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其中俗文学是俗文化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其后,张弘教授又围绕本次讲座主题“汉语俗文学的经典化”三个方面进行讲解:一是俗文学的定义问题,以及它的起源与表现形式俗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及文学教育俗文学的经典化过程以及与雅文学的互动。

 

俗文学的定义、起源及其表现形式

   张弘教授指出,俗文学的说法产生很晚,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学界才有意识地探讨这个话题。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尤其以陈独秀、胡适为主,从新文化的建设和学术研究的对象方面提出了俗文学的说法。而在此之前的大学教育、中学教育都是以正统文化、精英文化为主的文学形式主要以精英文人的诗文赋来进行文学教育和相关研究。中国人编的第一部《中国文学史》林传甲和时间更早却为人知的另一部《中国文学史》黄人),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经、子、集部分,但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对象在些作品里几乎没有提到,如元明清时期就已相当盛行的小说、戏剧。

第一个打破研究状况的是王国维先生的《宋元戏曲考》,王国维将戏曲、杂剧作为文学研究对象。紧接着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第一部系统地论述中国小说发展史的专著几乎同时,胡适出版了《白话文学史》,他认为汉乐府才是文学史的开始,而俗文学的标志就是白话文,只有白话文写的文学作品是蕴含着真感情。其后,郑振铎正式提出《中国俗文学史》,郑振铎对中国历代歌谣、民歌、变文、杂剧词、鼓子词、诸宫调、散曲、宝卷、弹词、子弟书等民间文学作了系统梳理,使俗文学的内容更加宽广他确立了民间文学即俗文学观点认为“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这种定义后来被广泛接受,中国当代学术团体“中国俗文学学会”也是以研究小说和戏剧为主。

   但此定义的问题是,如果仅仅把说唱叙事作为俗文学,语言方面完全以白话口语的作品为标志的话,很多处于白话文言之间(即半白话半文言)的文学就难以界定了;此外,从特征上来看,中国的俗文学里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反映鬼神、志怪问题的内容,例如魏晋时期的志怪小说这些小说作品是文人创作的还是从民间搜集来的精英文人正统文学一般是不谈论鬼神的那么鬼神文学是否也应该算到俗文学里面,这里也要打一个问号。

 

 

俗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及文学教育

张弘教授认为,虽然郑振铎、鲁迅把俗文学加入文学教育,但是我们的文学教育还是以正统精英文学,即以雅文学的观念为主。大部分俗文学,如佛典翻译文学,在多数文学史的书写中都是被淹没的。现在的经典教育只给我们一个层面的视角,没有从立体的角度来展现文学史其实经典的定义和内容是流动的,例如王梵志、寒山拾得的白话诗在日本反响就很强烈文学史应该展示一个更加立体宏观的视角,不是要研究经典的,也要研究和重视非经典的。过往很多精英教育存在很多误导,常常要求我们的学生重视阅读和学习二十四史”“二十二子”“十三经等内容,可这些内容大部分都是帝王将相的活动和思想,书写的是他们的历史观念。我们从小就知道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是人民群众,但是我们学习的传世文献却很少提到普通人民群众现在的研究应该打破传统格局,从人民群众的视角来探讨他们的情感和活动,虽然这方面的内容史料记载较少,难度大,但还是有很多内容可供我们去学习和研究我们应该学会拓宽研究视野,去研究雅文学以外更广阔的文学内容。

 

俗文学的经典化过程

   张弘教授表示,在胡适等人没有推动新文化运动前,长期以来俗文学受到很大的挤压,但是它却以顽强的勇气不断冲击雅文学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最早的俗文学一定是民间的东西而正统文学是具有宗教知识控制权的巫掌握,即正统文学早期是娱神的《尚书·典》中有这样的描写:“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在这里诗舞三位一体,明显就是在一个祭祀活动展现的“三礼”六天官(或春官)主要是负责祭祀活动,其中的文学创作主要是在祭祀活动中产生。而生活中的文学最早一定是民歌,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的文学尤其是青年男女的情歌那是一种自然的本能情感的宣泄,也是反映社会生活最生动的形式这种情歌最早是《诗三百》里面的《国风》,从民间而来,真实地反映了民间的社会风貌《国风》采集,主要是作为天子了解下情的手段。武帝建立了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通过这些乐府诗可以了解地方社会的稳定与否,于是乐府就进入了国家机关。汉末很多文人利用乐府旧题把自己的现实感受写进去,因此俗文学渐渐开始登上大雅之堂比如乐府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孔雀东南飞》)当中焦仲卿和刘兰芝反映的是普通人的生活第一次用长诗的形式来叙述家庭琐事:婆媳的矛盾纠葛,夫妻的恩爱情深,迫不得已的离婚和悲惨的殉情等,这些与宏大叙事的“言志”诗相比,可以说是文学的进步。因而成为了经典的文学作品。

   讲座最后,何剑平教授分享了自己在讲座中的启发和思考:“张弘教授的演讲以广阔的视野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令人思考启发的地方非常多。第一个是从俗文学学术发展史的角度进行的论述里面提到了历史上各个阶段对于俗文学的一些观念的变化第二提出了一些问题对于俗文学的定义,对处于文白夹杂中间状态的文学作品的界定问题第三就是如何认识真实的文学史,要从流动的立体的角度去看待文学史真正从事学术研究,要关注那些志怪、白话诗派、佛典翻译文学结合起来才能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上真实的文学状况。张弘教授以广阔的格局和弘大的视野对于俗文学的学科发展历史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讨论,让我们获益良多。”

   同时,讲座也引发了不少同学的兴趣与思考,在互动问答环节他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例如民间文学与俗文学是否等同、如何看待俗文学中有关神灵的构建等,张弘教授针对同学问均给予了细致解答

 

讲座介绍:“学术传承、文明互鉴与话语构建”系列讲座是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于2023年春季学期开始举办的大型学术活动。川大中文学科历史悠久,师资雄厚,成果突出。近年来,以曹顺庆、项楚、赵毅衡、李怡、张弘(张弘)、徐新建、傅其林等为代表的知名教授,带领老、中、青研究生导师团队,传承严谨学风,研习中外经典,创新学术话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文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期待社会各界与我们互动参与,共同探索新文科发展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采写、图片|周洁

讲座统筹|张帅东

编辑|骆世查

责编|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