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院、出版学院)!

行政管理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政管理 > 学院新闻 > 正文

我院与首都师范大学燕都学院师生开展交流与专题讲座活动

发布时间 :2021年06月23日 浏览量 :

活动现场

交流活动现场

531日,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燕都学院的17名师生莅临我院,进行为期一周的交流游学。其中的14位学生,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燕都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二年级。

周仁平老师讲话2

我院本科教务办主任周仁平老师主持本次会议

61日下午,首都师范大学燕都学院与我院师生于江安校区文科楼一区316会议室开展学习交流会,由我院本科教务办主任周仁平老师主持本次会议,到场老师有我院院长李怡教授、副院长周维东教授以及首都师范大学燕都学院团委书记兼辅导员陈方方老师。

李怡老师2

我院院长李怡教授致辞

会议伊始,我院院长李怡教授在致辞中对燕都学院的师生表示欢迎。他说,看到燕都学院的师生感到很亲切,我院在燕都学院有很多学术合作伙伴,如吴思敬教授、左东岭教授、孙晓娅教授、张桃洲教授等。他认为能够在疫情反复时期坚持踏上游学之程,说明大家对学习有种不可遏制的渴望,这种精神值得学习,并希望未来能够组织川大师生到首都师范大学访学。

陈方方老师讲话

首都师范大学燕都学院陈方方老师讲话

随后,由燕都学院陈方方老师讲话。她首先介绍了燕都学院是首都师范大学从2014年响应北京市拔尖人才培养计划组建的荣誉学院,包含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世界史、应用数学、统计学和生物科学六大重点学科和专业。她说,燕都学院在成立之初借鉴了包括川大、重大和南大的荣誉学院的办学经验,多年以来一直在不断探索拔尖人才的培养路径和模式。其中,在大一下学期开展全覆盖的境内外短期交换学习,是燕都学院的特色项目;非常荣幸经过多方努力促成本次游学。通过和同学们一起旁听课程,以及同各位领导、老师们的沟通交流,发现不同学校院系之间的实际情况虽然不同,但的确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之处。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留下珍贵的回忆和友谊,以后双方能够保持长期联系,获得长足发展。

活动现场4

讲座进行中

接下来会议进入讲座环节,由我院院长李怡教授为燕都学院游学师生作专题讲座,题目为《日本体验与郭沫若诗歌抒情方式的改变——以“海洋”“松”与“梅”的诗歌主题为例》,我院部分学生参与旁听。李怡教授通过以下三个部分,讲述了日本经历如何影响郭沫若的诗歌创作。他说,如果没有这段日本体验,郭沫若的诗歌可能是另一番模样。

留学日本的别样生命体验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这样描述留学东洋的优势:“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则路近省费,可多遣;二则去华近,易考察;三则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四则西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于是,郭沫若在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的时代背景下,踏上了日本留学之路。

我院院长李怡教授认为,环境对于诗人风格的塑造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诗人的诗风是从生存环境中自然地长出来、蒸腾出来的;日本作为岛国,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这与郭沫若的老家四川乐山存在巨大差异。在大海中感受这个世界,与在中国内陆是完全不同的生活体验,郭沫若是台风登陆的逆行者,他在台风中放声嘶喊,这样的经历改变了他看世界的方式。

活动现场6

同学们认真听讲座

海洋成为郭沫若主要表现的物像

《欲海》节选

太阳当顶了!

 无限的太平洋鼓奏着男性的音调!

 万象森罗,一个圆形舞蹈!

 我在这舞蹈场中戏弄波涛!

 我的血和海浪同潮,

 我的心和日火同烧,

 我有生以来的尘垢、秕糠

 早已被全盘洗掉!

我院院长李怡教授指出,郭沫若去到日本后,诗歌中的陆地景物便“退居二线”,据他统计,《女神》中海洋意象占50%以上。李怡教授幽默地说,一般我们都将海比作母亲,还没有哪首诗写“啊!大海,我的爸爸!”于是他提问:什么情况下的海会让人联想到女性的形象?有同学回答道,风平浪静。李怡教授说,是的,就像《军港之夜》的歌词所唱的那样,而郭沫若写“太平洋鼓奏着男性的音调”,是因为他在日本福冈九州医学院读书时学会了游泳,他置身于大海之中,他感受到的是波涛时起时落、不可抗拒的男性的力量。由此,郭沫若诗歌中的“海”完成了由“静”到“动”的转变。

李怡教授引导大家思考,什么情况下看到的海是“圆形的”?他随即解释道,从四面八方看出去距离差不多,而自己是海洋的圆心,这首诗描绘的正是他在海中游泳时的感受。他说,郭沫若不仅写海,写的也是与古人不一样的海。中国是陆地民族,海洋对古人来说,是生存的边界线;古典诗歌中描写“海”时,往往是站在远处“观海”,如曹操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而留学日本的郭沫若,居住在九州岛,成为了一位海洋居民,他实现了从“观海”到《浴海》,从眺望海到享受海,从海洋的旁观者到与海洋融为一体的转变。

“松树”与“梅花”在郭沫若诗歌中的变化

《夜步十里松原》

海已安眠了。

远望去,只见得白茫茫一片幽光,

听不出丝毫的涛声波语。

哦,太空!怎样那样的高超,自由,雄浑,清寥!

无数的明星正圆睁着他们的眼儿,

在眺望这美丽的夜景。

十里松原中无数的古松,

都高擎着他们的手儿沉默着在赞美天宇。

他们一枝枝的手儿在空中战栗。

我的一枝枝的神经纤维在身中战栗。

我院院长李怡教授先提出一个问题:郭沫若诗歌中的非海洋题材是否也有变化?他解答道,郭沫若在诗歌中表现“松”与“梅”时,出现了一种完全不同于古代中国的情调和个性,他写的松树是浪漫的、充满激情的,是主动的、充满力量的。李院长特地展示了他去日本时亲自找到的九州海岸松林的照片,由于海岸边常有狂风,使得松树变得身形扭曲,像人在挣脱束缚,体现出生命的挣扎,这形象地解释了郭沫若在《夜步十里松原》中为什么看到松树会“战栗”。

《梅花树下醉歌》节选

梅花呀!梅花呀!

  我赞美你!

  我赞美我自己!

  我赞美这自我表现的全宇宙的本体!

  还有什么你?

  还有什么我?

  还有什么古人?

  还有什么异邦的名所?

  一切的偶像都在我面前毁破!

  破!破!破!

  我要把我的声带唱破!

在讲到“梅花”时,李怡教授说,赏梅一般是幽静的,但郭沫若面对梅花却表现出了一种极度亢奋甚至声嘶力竭的情感状态,这源于郭沫若在日本生活时自我精神的变化。他作为留学生,受到了日本大正时代社会蓬勃发展的冲击,产生了一种中国留学生的特殊心理焦虑。

最后,李怡教授总结说,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人类特殊精神世界的产物,他希望通过这个讲座,启发同学们在读诗歌和研究诗歌时,要主动复原诗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场景,将自己带入到诗人的身体里,感受当时周围的一切事物,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诗人风格的形成原因。此外,对诗歌中不同于一般生活经验的措辞,要追问为什么,并通过诗歌以外的资料来帮助理解,而不要一味生硬地翻译诗歌。李院长用一个小时的时间,结合历史背景、地理环境、诗人心理和具体诗篇,为大家讲解了郭沫若的诗歌转向,在座师生受益匪浅。

活动现场2

讲座现场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意犹未尽,首都师范大学燕都学院的学生李卓说:“李院长讲座选题的切口很小,但极具研究价值和新奇度。从他的研究方法中可以感受到他对文字的把握非常准,而且他的讲述是循序渐进的,先介绍背景,再通过对比衬托出郭沫若诗歌的改变,最后是环境和景物对诗人的影响。”

对于本次川大游学之行,首都师范大学燕都学院的学生张修齐分享了她的心得:“非常荣幸能够来到四川大学进行交流学习。川大校园很大、景色很美,在旁听了一些自己专业方向的课程后,觉得川大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包括研讨和课堂展示;川大的同学们在课间也会针对某个问题互相争论;教学楼里有很多共享空间,都有同学在学习,感觉这里学习氛围浓厚,这是我特别向往的。”

采写|魏梓慧

摄影|田雪韵

编辑|骆世查

责编|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