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8日至29日,“传承与创新——纪念恩格斯逝世13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文献研究分会2025年年会”在贵州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文献研究分会、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主办,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贵州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承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等29所高校和科研机构近百位研究者参加了会议。

参会人员合影

会议现
我校讲席教授陈力丹携“马克思主编《新莱茵报》的编译及研究”课题组成员夏琪、张月一同参加此次会议。

陈力丹教授与“马克思主编《新莱茵报》的编译及研究”课题组部分成员合影
28日上午的专家主旨报告上,陈力丹教授以《交往(Verkehr):〈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核心概念之一》为题,论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里的“交往”在较长时期内被忽略和曲解的四个原因;考察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及马克思和恩格斯其它全部论著,乃至他们所有笔记中所采用的近两千处Verkehr这一术语的出处。研究指出“交往”(Verkehr)和以其为词根的一系列合成词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核心概念之一、唯物史观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我院陈力丹教授作主旨报告
28日下午,课题组成员、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理研究员夏琪,以《文本的传承与研究的创新:论编译〈新莱茵报〉对 MEGA²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为主题,介绍了现阶段我国《新莱茵报》的编译与研究的成果,展示了我国马克思主义文本文献研究向学术化和国际化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他指出《新莱茵报》不仅为马克思、恩格斯参与1848-1849年革命提供了面向欧洲发言、参与社会实践的媒体平台,更为马克思、恩格斯后来总结分析这一时期革命经验与教训提供了最好的历史材料。因此,《新莱茵报》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848-1849年欧洲革命、欧洲新闻史等众多领域的珍贵历史文献。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夏琪老师作汇报
29日上午,我院博士生张月以《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在“最广泛的意义”上使用“Verkehr”》为题作会议发言。他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体系中的“交往”(Verkehr)是一个具有多维内涵的重要概念。信息层面,马克思、恩格斯通过革命实践揭示了信息的自由流动对社会变革的催化作用;经济学维度上,交往涵盖了商品交换与资本流通中所有参与者之间社会的和心理的互动;社会流通手段方面,交往既涵盖作为物质载体的交通运输手段,也包括电报、邮政、股票交易所等信息交流的手段。马克思、恩格斯对交往概念的多角度阐发,不仅超越了传统传播研究的狭隘视野,更建立起将物质生产与精神交往、经济基础与社会关系有机统一的分析范式,为当代传播学研究提供了深具启发性的理论资源。

我院博士生张月作会议发言

我院陈力丹教授与北京大学王东教授(左)、中国人民大学安启念教授(右)
合影
此次年会上,陈力丹教授和博士生张月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安启念、北京大学哲学院教授王东就如何开展跨学科学术研究等话题进行了探讨,与会专家对我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路径和已有成果表示肯定。
采写|夏琪
摄影|张月
编辑|骆世查
审核|银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