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8-29日,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文献研究分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魏小萍女士带队,九位来自北京、广州、武汉、贵阳的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专家于汉中陕西理工大学参加“经典与阐释:思想史视野中的马克思文本研究”研讨会,我院讲席教授陈力丹应邀参会。
陈力丹教授以“编译马克思的《新莱茵报》对深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意义”为题作主题发言。他从7个方面论述了《新莱茵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巨大贡献。同时,介绍了四川大学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马克思主编《新莱茵报》的编译及研究”工作。据了解,课题组已经在期刊上陆续发表了15号《新莱茵报》的中文版,这些初步的成果被收入国际马克思主义文库。目前刚完成中文版《新莱茵报》第1卷的书稿,约70万字。除了1-16号报纸的中译文外,还有69幅版面图示意,并搜集到69幅原始版面的照片、375条编号注释、1262条人名注释、15条文学和神话人物注释、812条地名注释、113条报刊注释、34条度量衡和货币注释。

陈力丹教授发言及课件首页
陈力丹教授介绍道,目前已经翻译了《新莱茵报》小品栏的全部作品,包括小说《著名骑士施纳普汉斯基的生平事迹》,中译文约40万字;已经译出《新莱茵报》的全部10040条广告,中译文约100万字。
他谈到,2017年德国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将《新莱茵报》从哥特式花体字转换为现代拉丁文字时,将报纸的各种股票交易信息列为“irrelevantes Material”(无关资料)而没有转换,这造成翻译该报全部内容的困难。目前只能在原报上看到这部分内容。经过几年的努力,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博士生荣雪燕已经破译了《新莱茵报》各种股市、粮油、汇率信息。这是一项极为繁杂的工作。
他强调,新闻语言似乎比哲学语言简单。“简单到必须回到历史语境中才能理解,否则或译不出来,或南辕北辙、张冠李戴。事件、典故、人名、地名、报刊、货币、度量衡等等的注释,几乎没有参照系。这需要较为全面的人文-历史-地理知识和专业德语水平,以及对1848-1849年革命整体背景和微观事件的把握。我们是马克思之后八九代的非印欧语系的外国人,做起来很难。我们在努力克服困难,力争完成这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大项目”。与会学者对陈力丹教授关于《新莱茵报》研究取得的成果感到振奋,同时也对川大承担的这一重大科研项目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
陕西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赵晓林向包括陈力丹教授在内的九位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研究专家颁发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专家”的聘书。
参加此次会议的还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安启念、北京大学哲学院教授王东、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马天俊和副教授陈长安、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仁厚、《教学与研究》副主编侯衍社教授、武汉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盛福刚等。
文 | 汪毅
图 | 研讨会会务提供
编辑 | 操慧
审核 | 银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