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院、出版学院)!

交流合作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交流合作 > 学术交流 > 正文

对话新生代:“八百年遗响”——古老戏曲的现代传播”名家讲座在川大举行

发布时间 :2024年11月21日 浏览量 :

20241113日下午两点,第九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名家进校园•开讲戏剧课”系列活动之一——“对话新生代:“八百年遗响”一—古老戏曲的现代传播”讲座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文科楼一区演播厅举行。在中国戏剧家协会、成都市川剧院的支持下,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特邀梨园戏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获得者曾静萍老师和福建梨园戏艺术中心导演曾龙老师,于四川大学江安校区开展了这一活动。此次讲座是第九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名家进校园·开讲戏剧课”系列活动的的重要单元,担任本次讲座主持人的是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丁淑梅教授,中国戏剧家协会成员、成都市川剧院代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及艺术学院师生聆听了讲座。

曾静萍老师作讲座


曾静萍老师与曾龙老师首先以对谈和讲故事方式,从剧目、曲牌、表演角色行当等层面讲述了泉州文化名片梨园戏的前世今生。讲到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距今已有800年历史,2006年获批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泛流播于福建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及港澳台地区,还有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梨园戏保存了宋元南戏的诸多剧作、唱腔和演出规制。在讲到梨园戏行当时,曾静萍老师还现场做了动作示范,强调梨园戏具备一整套程式—— “十八步科母 ”,角色行当有生、旦、净、末、丑、外、贴七个,有大梨园“上路”、“下南”和小梨园“七子班”三个流派,百余出传统剧目和传统曲牌曲谱遗存。

曾龙老师发言

 

作为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团长、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得主,曾静萍和曾龙的对谈中和大家分享了他们在坚守传统中传承创演的许多梨园戏经典剧目、表导演梨园戏系列新编剧目、戏曲影视作品、沉浸式戏曲表演活动,为梨园戏的当代传承和未来发展方向做出的不懈探索。如曾静萍工作室与专业策展机构“爱丁堡前沿”“恺英网络”等互联网上市公司联合开展“海丝新空间戏剧孵化计划”,通过“平行时空”等演绎方式,以网络传播、商业互动、流量明星带动等方式,与福建文旅产生互动;参与两届全国南戏展演,并在第二届“海丝泉州戏剧周暨2024全国南戏展演”中开展了“戏走泉州”“戏谈泉州”“戏聚泉州”“戏话泉州”系列活动,在各大音乐会、小剧场进行崭新的尝试,使观众更好地认识梨园戏,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对弘扬泉州文化产生积极的影响。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还先后出访意大利、英国、荷兰、法国、希腊、德国、瑞士、日本、新加坡、菲律宾、印尼及港澳台等三十多个国家与地区。剧团与法国MC93剧院达成五年欧洲巡演计划,观众反响热烈,一些传统剧目甚至被改编为法语进行演出,对中外文化交流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剧团通过不懈努力,在国内和国际上均享有很高的艺术知名度,赢得荣誉上、文化艺术价值上的广泛认同。

在对话环节,主持人丁淑梅教授谈到曾静萍、曾龙老师的讲述中值得深思的几个关键词,如“戏曲的程式是一种高级的自由”“从身体出发”“一切艺术的源头都是人的问题”,启发大家感悟讲座背后带给我们的人与戏剧的关系、以及戏剧与当下文化空间的问题的思考。

曾静萍老师与曾龙老师

进行对谈

 

 

师生合影

讲座最后,师生们围绕传统戏曲如何“破圈”与传播进行了热烈的提问和讨论。如同学们提出如何进行“守正创新”的问题,曾静萍老师表示,戏曲的传承并非朝夕之功,需要长期的积累,在“破圈”创新的同时,要尊重艺术的本质规律,需要“懂剧种的编剧、懂剧种的导演、懂剧种音乐的人才”,才能守住剧种的命脉和文化的内核。本次讲座为师生们扩展了戏剧与地方文化、戏剧与人生关怀的新的文化视野。两代梨园人与新生代知识群体对话,围绕梨园戏的表导演经验和演出实践,探讨如何共赏古韵新声,共同守护古老戏曲艺术瑰宝,共话传统戏曲薪火相传。

 

 

 

|解璐 陈潇

|朱意

编辑|朱意

审核|银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