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院、出版学院)!

师资阵容

Faculty lineup

博士生导师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阵容 > 教授(研究员) > 博士生导师 > 正文

张放

发布时间 :2019年03月06日 浏览量 :

  • 姓名: 张放

  • 职称: 教授

  • 导师情况:博士生导师

  • 行政职务:

  • 学位:博士

  • 邮箱:

  • 电话:

  • 传真:

  • 研究方向:传播社会心理学、新媒体与中国民俗文化、传播学研究方法

     

    个人简介

    张放,先后于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获得工学学士(电子信息类)、法学硕士与文学博士学位,具有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后及英国牛津大学进修经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获得者、中宣部“四个一批”青年英才、新闻传播学全国一级学会杰出青年学者、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曾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院)副院长、文科综合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网络与新媒体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负责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华多民族文化凝聚与全球传播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中华文化传承与全球传播数字融合实验室研究员,兼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科技部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新闻学与传播学分委员会词条编写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与成果鉴定专家,教育部全国研究生学位论文通讯评议专家,教育部重要人才计划通讯评审专家,《中国社会科学》《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新闻记者》《新闻界》等学术期刊审稿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华夏传播。

     

    成果情况

    迄今为止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独立或合作出版专业著作4部。代表作如下:


    1. 张放:《想象的互动:网络人际传播中的印象形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


    2. 张放:“微信春节红包在中国人家庭关系中的运作模式研究”,《新华文摘》2017年第4期全文转载。


    3. 张放:“祭如在:中国传统民间家庭祭祀的沟通想象建构”,《国际新闻界》2023年第3期。


    4. 张放:“网络人际传播中印象形成效果的实验研究”,《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2期。


    5. 张放:“网络人际传播中印象形成机制的实验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年第3期。(获《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年度优秀论文奖、首届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奖)


    6. 张放:“网络人际传播中不同类型线索对印象形成影响的实验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1期。


    7. 张放、王盛楠:“政务微博拟人化互动效果的实验研究”,《国际新闻界》2018年第3期。


    8. 张放:“论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的中译定名问题——基于学术史与技术史的考察”,《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9期。(收入科技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新闻学与传播学名词审定研究成果集《新闻学与传播学名词规范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


    9. 张放:“非浸入式诠释性探究:方法论视野下‘受众民族志’的重新定位及其当代意义”,《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2015年第7期全文转载)


    10. 张放:“偏移的转折点:传播学史上被‘受众民族志’遮蔽的‘双重转向’”,《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年第7期。(获《新闻与传播研究》2020年度优秀论文奖)


    11. 张放、甘浩辰:“动漫同人展及其商业化运作可能性探析”,《国际新闻界》2012年第8期。


    12. 杨恬、张放(通讯作者):“关系动机驱动自我呈现策略的跨文化逆反效应——基于在美中国旅居者社交媒体使用的实证研究”,《国际新闻界》2021年第6期。(获中国新闻史学会网络传播史研究委员会2020年会优秀论文奖)


    13. 蒋晓丽、张放:“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影响力提升的AMO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第6期。


    14. 张放、甘浩辰:“传授道理 启迪心灵:用良好家风涵养青少年道德情操”,《人民日报》2022年11月29日第9版。


     

    获奖情况

    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012)、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15)、中国新闻传播学学会奖杰出青年奖(2019)、何微新闻奖新锐青年学者奖(2017)、全国新闻传播学优秀论文奖(2012/2020)、《新闻与传播研究》年度优秀论文奖(2012/2020)、青年新媒体研究启皓奖(2022)、The International New Media Forum Affiliated with ICA Outstanding Paper Award(2021)等学术奖励,以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指导教师(2022)、四川大学姜维平优秀教学一等奖等教学奖励(2021)。

    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青年英才(2019,首批)、四川省“天府青城计划”天府社科菁英(2018,首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22,第十四批)等人才支持计划。

     

    科研项目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互联网+’影响下的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传承变迁与文化转型研究”、“儒家道德社会化的基础与对外传播的社会化路径研究”、“新形势下构建舆论引导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全国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项目“持续性公共危机背景下基于关系视角的公众情绪与认知引导研究”等国家级科研项目。


     

    人才培养

    招收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传播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网络社会心理学(要求报考者熟悉量化研究方法、具有计算机编程基础或数学建模基础并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除国家专项计划外不招收在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