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院、出版学院)!

行政管理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政管理 > 学院新闻 > 正文

党史学习进行时 | 我院师生赴新华社四川分社开展主题党建活动

发布时间 :2021年06月13日 浏览量 :

202168日,我院29名党员师生代表前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交子北一路的新华社四川分社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建活动暨专题组织生活会。

此次党建学习活动由院党委书记古立峰教授、副院长操慧教授带队,参加的党员师生有:院工会主席罗梅研究员,教授成春、徐沛,副教授张玉川、刘娜,党政办主任银浩、院长助理梁小梅、本科教务办主任周仁平、研究生教务办主任吴开秀、实验室主任邱树雄及学院老师骆世查、刘郝霞、崔宝双、萧金城、王冉、刘诗诗等教职工支部代表和我院新闻中心的党员同学。

我院党员师生代表合影

上午十时,我院师生走进新华社四川分社,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汉白玉题字石碑,刻着毛泽东同志1955年的题字“新华社要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师生们于石碑前合影留念。

参观新华社四川分社社史陈列室 学习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

新华社四川分社音视频部副主任萧永航介绍新华社四川分社开通的大熊猫慢直播

步入新华社四川分社社史陈列室之前,我院党员师生首先被新华社四川分社办公大楼一楼大厅里的12个显示屏吸引。新华社四川分社音视频部副主任、主任记者、我院2005级新闻系本科校友萧永航介绍说:“屏幕上正在播放的是新华社四川分社国情观测和大熊猫慢直播。其中,大熊猫慢直播是‘熊猫社区Pandaful’的重要运营内容之一,该社区每年生产200余条熊猫短视频。”萧永航副主任形象地将慢直播平台比作新华社的“厨房”,“它储存着大量原材料,需要之时可以即时进行选择与加工”。

我院党员师生参观新华社四川分社社史陈列室

随后,新华社四川分社副社长任硌陪同我院党员师生依次走进了新华社四川分社社史陈列室,新华社四川分社演播厅、新闻信息中心四川中心媒体数据部和融媒体演播厅进行参观。

参访师生认真听社史讲解

参访师生阅看社史展柜

走进新华社四川分社社史陈列室,墙壁上从右至左依次展现了1950年至今新华社发展的八个阶段、部分分社记者工作剪影、分社营销工作、分社精彩的党群文体活动以及经典摄影等内容。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与我国重要的主流媒体,其海内外报道记录、见证着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变迁,通过展柜中陈列的新华社旧时的采访本、手稿、泛黄的报纸、军绿色的工作马甲等,生动勾勒出时代进步的发展轨迹,是党史学习的新闻素材和珍贵资料。看着这些陈列品,参访师生深受感染,从重大突发新闻的现场图片到重大民生民情的及时报道,新华社的“红色气质”在贯彻与践行“讲好中国故事”中构筑,如我院研究生办公室党员老师刘郝霞所言,“在这些重大参与和获奖报道的背后,我感受到的是新闻的力量和正确的舆论引导的积极作用”。

在融媒体演播厅,工作人员吕晓彤通过大屏幕进行操作演示,向大家介绍新华全媒供稿服务平台。该平台的内容主要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的可视化产品,并为用户提供多种线路的供稿,用户可根据需求订购相应线路,以满足个性化发稿需求。

现场观摩学习

今年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华社特别推出了“建党百年”专题栏目,在场师生一同观看了萧永航副主任于我校江姐纪念馆拍摄的视频新闻,其体现的我校红色文化精神令大家动容。

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四川中心主任、我院新闻系校友余斌(正面左二)向我院党委书记古立峰教授(正面左一)及师生介绍参考消息进学院的活动报道

师生阅看新华社四川分社党建工作墙

主题座谈促“学”“业”相长

我院党员师生与新华社四川分社领导座谈

参观结束后,我院党员师生代表同新华社四川分社社长惠小勇、副社长任硌、常务副总编辑杨三军及业务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座谈会由新华社四川分社副社长任硌主持,双方对加强业务合作与新闻人才培养、促进就业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交流,并展望了新闻事业发展的未来前景。

新华社四川分社社长惠小勇发言

新华社四川分社社长惠小勇表示,近年来分社与文新学院合作越来越密切。一方面分社给川大学生提供了一些实习岗位和参与、观摩融媒体报道的机会;另一方面,学院也为分社部分重点报道提出了专业意见建议,推动了分社新闻工作特别是融合报道的进步。目前在分社工作的同志中有许多是川大输送的优秀毕业生,其中不少已成长为负责人和业务骨干。希望今后川大的同学们能继续积极参与新华社的招聘考试。

惠小勇社长认为,近些年随着业界环境的变化,相对于一些薪资待遇更高的新媒体岗位,以新华社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或许已不是同学们的就业首选。但希望同学们能明白,新华社是一个实现新闻理想的最好平台。也请各位老师在日常教学和交流中,引导同学们坚定新闻理想,树立远大志向,推荐优秀学生来新华社实习。分社将继续加强同学院在教学实践方面的合作,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

我院党委书记古立峰教授发言

我院党委书记古立峰教授对新华社四川分社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古立峰书记说:“学院非常重视与新华社四川分社的合作。今后会在课堂内外让同学们多了解新华社,拓展实习交流,多为分社输送专业人才”。同时,按照中宣部、教育部关于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教师到媒体挂职的要求及工作部署,学院安排了从复旦大学毕业的新闻学博士、本院青年教师骆世查到新华社四川分社挂职。他表示,“本次挂职为两家单位搭建了合作桥梁,也让学院人才在挂职分社的过程中,既能增长经验、促进成长,又能发挥理论之长为分社发展做出自己具体的贡献,有利于校媒互动与人才培养。”

我院新闻学教研室骆世查老师发言

我院骆世查老师对本次到分社挂职学习锻炼的难得的机会感到荣幸,他表示将努力兼顾两边的工作,让实务工作和学术研究相互促进。骆世查老师说:“面对新技术的冲击和主流媒体的深度转型,我希望在观摩与参与新华社国际传播的过程中,深入探究外宣工作与城市特色传播的着眼点及实战策略,这对于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是必要和重要的田野。”

我院副院长操慧教授发言

我院副院长操慧教授在发言中表示,新华社作为国家级通讯社积淀的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专业素养,是我们师生观察感知新闻生产动态及探索全媒体传播规律的第二课堂,相信无论是老师挂职还是同学实习实践,都会从中获益,都是互相交流学习的好形式。“我们走进新华社四川分社,在现场学习党的新闻事业史,从中感悟党的新闻工作的初心与使命,对我们党员师生来说,是一次很有意义的特别的专题组织生活会。”

我院新闻学教研室徐沛教授发言

我院徐沛教授结合当下的就业形势谈了自己的体会和建议。他说,1999年他在分社实习时,实习岗位供不应求,“20年后就业多元化趋势明显,但仍在课上鼓励学生到新华社工作,因为新闻事业不仅有现实的维度,更有新闻理想的维度。”徐沛教授表示,就自己的这两年的观察而言,很多学生积极地参与新华社面试,从总体上看,新华社还是一个新闻理想的归属。

座谈会上我院本科生提问

随后,我院在座的同学们积极发言参与交流,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向新闻一线的工作者们提问。座谈会结束前,新华社四川分社社长惠小勇寄语同学们要将个人的追求同国家的发展振兴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有志青年,要有一定的战略定力,明白自己所追求的为何物。”

师生参观学习的感想

文学与新闻学院刘娜副教授: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新闻专业的师生党员走进新华社四川分社,在社史陈列室中回顾新华社这一国家级通讯社的发展历史和经典新闻报道,在融媒体演播厅观摩新华社全球发稿平台的实时运作,在新闻信息中心了解新华社服务国内外各级媒体、政府和企业的多元方式。这种实时的、零距离的参访学习活动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国家级媒体的职责使命与社会功能,也能够在日常的教学中更好地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文学与新闻学院党政办主任、行政支部书记银浩老师:

通过这次参观新华社四川分社的专题组织生活会,在一件件珍贵实物面前,使老师和同学们重温了党的峥嵘岁月,这既是党史学习,也是新闻学科史学习,让大家在生动的参访交流中“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是一次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立德树人有机融合的特别的党建活动。

文学与新闻学院实验室邱树雄主任:

这次党建活动,我和大家一起参观了新华社四川分社社史陈列馆、融媒体中心、多媒体演播室等,近距离观摩文字及音视频新闻生产流程,让我深入了解了新华社“两微一端”的内容产出过程。这也是一次党的新闻事业发展现场学习大讲堂,它生动展示了新华社建社90年以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奋斗、砥砺前行,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为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作出突出贡献的业绩与历程。同时,随着新华社加速推进国际传播,势必会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这也将促进我院加快对国际新闻人才的培养。

2019级新闻学本科生 张龙赫:

本次参访让我印象深刻,新华社四川分社社史陈列室中弥足珍贵的材料见证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也见证着一代代新闻人的努力和汗水。新华社前辈在艰苦的环境下创业,且歌且行,留下了历久弥新的新闻作品和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它激励着今天的我们投身时代浪潮,传承红色精神,勇担责任与使命。

2019级新闻学本科生 冷思言:

走进新华社陈列室的宝贵机会,令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新华社四川分社的历史变迁,而汶川地震专栏中记者们的拍摄的新闻图片以及报道的故事更是让我动容。进入媒体数据部,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了新闻信息统计监测平台,内容详尽,分类清晰的新闻线路也让我体会到新华社采编工作的高效与新闻内容储备的丰富。这次参访学习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党的新闻事业的重要意义与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采写丨魏梓慧 姚尚远

摄影|张可凡 雷思远

视频|陈居伟

编辑|骆世查 张诗萌

责编|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