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自1995年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旨在推广全民阅读、出版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时,这一天也是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的生辰和祭日。
今天是第27个“世界读书日”,我院新闻中心的学生记者提前以“书与阅读”为主题专访了我院院长李怡教授。
李怡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中国新诗、鲁迅研究,出版《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七月派作家评传》等学术专著,长期带领师生一起组织读书会活动,其创办的“西川”读书会在兼容阅读、治学、学术交流中成效显著,从中发展出了系列“西川论坛”研讨会,成为一种读书育人的有益实践。
以兴趣为源,以专业为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李怡教授浸润在书籍里的生活,是怎样的?是坐在办公桌前,听着指尖划过纸面的声音;是度过了繁忙的白天,在夜里寻一静处,走进书里的另一个世界;是与三两师生,到绿水桥旁的草坪上或者茶楼里小坐,畅叙书间百态或分享读书的感悟。
我院新闻中心学生记者围绕世界读书日专访李怡教授
“阅读是我工作的一部分,更是我生活的乐趣,”提到阅读,李怡教授的语气十分轻快和幸福,“它是我主要的快乐。除此之外,我不觉得有能够超越它的快乐了。”
阅读需要梯次性
在专业性阅读方面,有一个问题困扰着众多学子:面对众多的书籍,是先从兴趣出发,还是从专业需要入手?对此,李怡教授认为,在人的一生之中,兴趣化阅读和专业性阅读都是至关重要的。但阅读需要梯次性,要有一个拾级而上的过程。
在他看来,兴趣是阅读最本真的模样,也是最持久的动力。他认为强迫的阅读会消减阅读的快乐,不用违背自己的兴趣,相反地,应该去保护自己的兴趣。不过,个人的兴趣也有它狭隘的一面,所以在保护自己兴趣的同时,还要善于倾听有益的建议。“也许我们听了别人的建议之后,自己的兴趣也会被调动起来,所以兴趣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李怡教授表示,阅读中接受老师的指导、与同学们思想交锋,自己的兴趣就会拓展;同时,人的阅读视野会不断扩大,开始从兴趣阅读向专业阅读攀升。“到那时,你就会从一个文学爱好者成长为一名理性的学者。但理性的学者不等于工匠,你既要在专业上游刃有余,又要能充满个性色彩、保留着自己的灵性。”
春风化雨,以书育人
十多年前,李怡教授意识到了营建阅读氛围的重要性。但这样的氛围不可能自发形成,需要有人去营造和推动,西川读书会也就应时而生。最开始的西川读书会以研究生为主体,每次邀请一到两位老师参加作为指导,先由同学发言,最后由老师根据同学的发言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师生共同探讨,在阅读中相互促进、相互启发。
随着读书会的实效及美誉度的提升,参与者不仅仅是在校师生,很多已经毕业的川大学子也开始自发地加入,西川读书会逐渐演变为更大规模的西川论坛,成为了专业的学术研讨会。2012年第一届西川论坛在云南的红河学院这一极有纪念意义的地方举办,赋予了西川论坛以历史的重量感和文学的使命感——红河学院地处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抗战时期西南联大从长沙临时大学迁到云南的第一站,也是当年闻一多先生等人读书的地方。后来,西川论坛分别在新疆、北京等多地举办,到2021年已经是第十年。
李怡教授带领的西川学人科研团队获奖奖牌
除了校内的读书会,李怡教授还受邀参加过在杜甫草堂举办的以“中国新诗与现代生活”为主题的读书会。当时的参与者主要是成都本地市民,在鸟语花香的杜甫草堂,李怡教授与他们以最贴近生活的方式交流分享现代诗歌,共同探讨新诗如何成为当下生活的一部分。
李怡教授提到,我院的古代文学专业、现代文学专业、比较文学专业等专业都开设了读书会,这些读书会是助力同学们学习交流与研讨的好平台。他认为除了校内的读书会,校外的读书会同样有助于培养自身阅读兴趣。他倡导大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会,通过阅读结交良师益友,在阅读中提升自我。
李怡教授分享读书感悟
李怡教授指出,在这个时代,电子媒体的出现让信息高速度传播,改变着人们获得知识的习惯。它让人们能够更快速地获取更多信息,但也使得人们减少了消化这些信息的时间。他深感人们不应该完全被媒介和信息带着走,而是要花时间去沉淀和思考。这也是他坚持举办读书会、推崇纸质书阅读的缘由。他希望同学们能在深度的阅读中寻找内心的平静,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他祝愿同学们都能在书中思接千载,神达四方,获得无限的乐趣。
寄语
人的一生当中能够享受到精神愉悦的时间不一定很多,阅读就是其中非常好的一种选择。世界读书日是一个让人进行很好的精神享受的节日,希望大家用最好的精神盛宴迎接它的到来。
李怡老师书籍推荐:
《巴金<家>中的历史》
作者司昆仑对巴金《家》中所包含的成都的社会历史进行分析,帮助读者了解成都如何从一个古老的时代向一个近代、现代的社会一点一点地发展改变,试图带领读者从《家》这样一部古旧的文学作品中读出新意、读出非常鲜活的东西。
《宋 现代的拂晓时辰》
作者吴钩把宋代称为中国现代的“拂晓”,认为按照中国的社会发展,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走向现代社会的可能性。这本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纯学术著作,而是学术通俗化的代表。从中可以非常轻松地了解宋代人的社会风貌,从中感受在中国的社会历史进程中,中国人如何靠自己的发展,逐渐告别古老的生活方式,出现新的可能和工商业社会的特点。
西川读书会参与者的心得收获
在研究生刚入学的时候,我第一次接触到老师和同学一起共读专著这种读书会的形式。起初,我比较忐忑,因为自己的专业基础不是很好,但李怡教授和刘福春教授鼓励大家“畅所欲言”。正是在这种“畅所欲言”的氛围中,我慢慢从不知道如何提炼问题提升到每次都能够积极主动地用简单的词句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李怡老师会在总结、点评大家观点的同时,引导大家如何阅读文本、发现问题、表达观点乃至于如何在学术研究中建构自我。接近两年过去了,在多场读书会中,我觉得最大的收获是得到了一个日渐清晰的“我自己”,即热爱并享受周围的差异与多元。
——中国现当代文学2020级硕士研究生 李曼蓉
采写 | 徐一庆 黄奕恬
摄影 | 谢汶芮
编辑 | 曹馨予
责编 | 操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