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院、出版学院)!

行政管理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政管理 > 学院新闻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网刊发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陈力丹的文章《关注算法的底层建构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发布时间 :2022年07月20日 浏览量 :

2022720日,中国社会科学网刊发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陈力丹撰写的《关注算法的底层建构对社会结构的影响》。该文整理自陈力丹教授在“第十五届中国传播学大会暨中国传播学40周年纪念大会的发言,文章指出当前学界忽略了对于网络传播形态的底层建构及算法的研究,尚未在中观、宏观层面提出算法存在的问题,旨在引导社会关注并研究“算法”的原理及其影响。

附原文:

陈力丹:关注算法的底层建构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在网络研究方面,我们忽略了各种网络传播形态的底层建构及算法,忽略了互联网传播技术本身的发展逻辑,仅对各种表面的传播形态感兴趣,至少没有给予算法同步关注,这是造成现在网络学术研究进展缓慢的原因之一。而算法已经从后台走到前台,从单一走向融合,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结构。

算法是为解决特定问题而设计的计算程序系统,由数据和运算规则组成,但在嵌入社会系统这种数理逻辑层面的规则、程序,会转化为规则性或制度性的存在,深刻影响社会结构与文化,影响每个个体,现在的算法不再仅是数据和运算规则,而是在基本单元组合链接下具有特定意向的计算系统整体。它承载了设计者的效果期待,使用者的功能期待,资本或政治的影响期待。算法的运转不仅遵从自我的技术逻辑,同样还向价值逻辑妥协。

各种社交媒体尽管形态变化花样繁多,其实不过是几类算法形塑着不同的形态。网站建设的质量开始超越内容的枷锁,成为网站所有者影响力的隐身路径,建构起某种社会标准。同时,其信息排列方式还形塑着人们新的信息消费习惯,比如超链接,它的兴起打破了传统的信息线性叙述方式,在为用户提供多元信息与背景材料的同时,也让用户陷入了迷失性困境。因为看似形式上更加自由的超链接消费,被框定在指定的范围,流量国别的利益壁垒,也限制了人们对超链接原出功能的期待。于是,超链接成为站内流量引导的工具。

随着算法复杂性的增加,算法的不同组合形塑了不同形态的社交媒介,开放与封闭的技术选择切入社会后,在不同的空间形成不同的传播生态。算法、媒介、人、信息与社会的交互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差异,规制了用户对不同社交媒体的使用想象。与此同时,算法以隐形设计的方式刺激着人们的情感释放,影响人们与媒介的粘稠度。

本来,“算法”作为基础平台是不对信息本身进行干预的。但是现在不同了,例如以“匹配的算法”为底层基础的搜索引擎,理论上对所有信息进行聚合与检索,但在嵌入社会应用后,鉴于利益和政治的因素,信息的聚合能力受到访问协议的制约。在信息排序和展示层面,因为用户对顶层链接的习惯性消费,“算法”的设置可以造成信息列表的空间位置被赋予不等的价值,算法的排名逻辑也可以人为将“人气”置于“质量”之上,政治、资本等权利主体也可以改动算法进行价值引导。这种看不见的信息偏向,无形中影响到使用者的认知与价值倾向。

再如“推荐的算法”,一方面缓解了海量信息与人有限注意力的矛盾,同时也无时无刻地干预着信息与人的匹配。这种算法制造了理想“想象”与现实“实践”的鸿沟。当精准传播理念深入人心之后,这种算法申引为一种文化和规则。以往基于公共或权威信息价值的排序被解构,曾经被置于边缘或末端的个体需求被提升到从未有过的显要位置。算法平台的信息生产大多遵循商业逻辑,生产者将目标锁定在更具消费力的群体上,没有消费能力的群体,有可能被算法隔绝。这样的算法系统对用户隐私也带来了巨大挑战。

智能时代又兴起了“对话的算法”,目前仅表现在基于底层算法支持与限制的人-机对话方面。当交往对象从相同的人类拓展到机器,那么人的态度、算法的表现都形塑着二者相互关系的互动。算法建立在语料库和模型建构上,对语言的理解是机械的,并不是从人的理解的角度出发,而是从计算出发寻找匹配的最优,而非语义优先。机器人适用于简单的知识问答和执行职务的程序,不可能具备有机的思维。对话的算法无论怎样改进,机器理解的缺陷与人类为得到理想答案的动机永远处在矛盾中。

以往的“算法”只涉及信息在同时空或跨越时空的聚合与发散的物理过程中。现在出现了“深度合成媒介”,其原理就是通过“仿真的算法”,使得信息传播两端的形态发生变换:文本信息以音频或视频的形式播放;某种语言输入,通过算法同步译成现实多种语言传播;甚至某篇作品可以采用某名人的声调进行传播,信息--情境在仿真的算法指导下被分离和另行自由组合。在解决当下信息传播技术限制的同时,由于算法可以主动介入信息,将主体情境分离,增加了信息传递过程的符号误读。根据已有的研究,由深度合成算法生成的内容,被正确识别的概率只有50%,人们难以辨别伪造真实,真假辨别的认知负担加重,信任体系将崩溃。

社会需要网络研究在中观、宏观层面指出以上问题,研究这些“算法”的原理会造成何种相关网络媒介的缺陷,以及网民使用时可能遭遇的风险,以获得研究者提出的忠告、警告。不要把精力放在当红的网络传播形态的特点和使用上,网民需要的是关于网络传播底层基础的知识和使用时的理性思考。

 

陈力丹教授简介

陈力丹,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四川大学文科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新闻理论、传播学理论、外国新闻传播史、中国新闻传播史、舆论学。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室主任(1988-2003)、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008-2015)、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新闻界》主编(2005-2016)、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张龙赫

责编|操慧